文章解析

yuān
yāng

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浏览量:2
xióng
fēi
wàn
tiān
yún
luó
mǎn
yǎn
lèi
shān
rán
cháng
jié
fēng
yuàn
suǒ
xiàng
jīn
lóng
shǐ
liǎng
quán

译文

雌鸟已经死去,雄鸟飞向万里云天,满眼愁云如罗网,眼泪涟涟。何必长此与水和风结伴,锁在金笼里岂不是美满又平安。

逐句剖析

"雌去雄飞万里天":雌鸟已经死去,雄鸟飞向万里云天,

"云罗满眼泪潸然":满眼愁云如罗网,眼泪涟涟。

# 潸然:流泪的样子。,云罗:捕鸟的网。

"不须长结风波愿":何必长此与水和风结伴,

# 风波愿:鸳鸯游翔在水和风的环境。

"锁向金笼始两全":锁在金笼里岂不是美满又平安。

# 锁向金笼始两全:锁在金笼内才能互相保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鸳鸯》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叙述铺陈,为情感抒发蓄势;后两句抒情议论,点明主旨。运用叙述勾勒场景,以比兴手法借鸳鸯暗指人间情感的波折。整首诗语言质朴却情感真挚,虽寥寥数语,却借鸳鸯的遭遇引发读者对人生、情感困境的思考,尽显李商隐诗歌含蓄蕴藉又情感深沉的独特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鸳鸯》由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大中二年(848年),李商隐身处桂管府,彼时李德裕被贬潮州,郑亚被贬循州,他自己也陷入进退失据的境地,宦途崎岖坎坷。不仅如此,李商隐平日里与家人聚少离多,妻子亡故后,又不得不远赴幕府任职,常年漂泊万里,满心孤独哀愁。在这样的人生困境下,目睹鸳鸯雌去雄飞之景,感同身受,不禁潸然泪下,遂作此诗以抒发内心的孤寂、无奈与对安稳的渴望。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抒怀题材的诗。它描绘了雌去雄飞、云罗满目的鸳鸯场景,营造出一种悲伤、压抑的氛围。

2. 写作手法

起兴:虽然以“鸳鸯”命题,究其实不过借此以起兴,其终极目的,乃在正言反说,深言浅说,借以反映当时的政局之动荡。

3. 分段赏析

当诗人目睹鸳鸯雌雄分飞,头顶云罗密布,心中悲戚,不禁潸然泪下。在此情此景下,诗人突发奇想:与其满心期许在风波中平安游翔,不如将鸳鸯锁进金笼,或许这样反倒能保二者周全。我们知道,捕猎者常常于云雾缭绕之处布设罗网,令飞鸟防不胜防。从飞鸟的天性来讲,它们本就钟情于在广袤无垠的天空自由翱翔,不受羁绊。然而,现实却是云罗充斥天际,稍有疏忽,便会落入罗网。如此看来,被锁进金笼,虽失去自由,却似乎能在某种程度上保全彼此。诗的后两句以雄鸟的视角展开,飞鸟被囚于金笼,失去自由,这无疑是悲惨的境遇。但诗人却称宁愿如此,实则是为了更强烈地凸显鸳鸯之间的深厚情谊,它们不愿分离,哪怕以牺牲自由为代价,也要换取夫妻间安稳的长相厮守。整首诗表面上是对鸳鸯恩爱的赞美,实则营造出一种悲凄的意境。虽说诗以“鸳鸯”为题,实则借鸳鸯起兴。诗人真正的意图,是以正话反说、深言浅说的方式,映射当时动荡不安的政局。实际上,即便锁进金笼,也未必能真正两全,但相较于在布满云罗的万里天空中飞翔,锁进金笼或许还有一丝两全的可能,而在空中翱翔,面临的必然是无处可逃的厄运。诗人并非意在探讨如何选择,而是借这一情境,深刻地反映出当时局势的极端险恶。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质朴无华的语言,通篇围绕鸳鸯展开叙事。看似平实的词句背后,却如暗流涌动,蕴藏着诗人难以遏制的愤激之情。诗人借鸳鸯分飞、云罗密布之景,将内心对现实困境与动荡局势的愤懑,巧妙融入对鸳鸯命运的喟叹之中。这种以物寓情、借物抒怀的手法,使诗歌在平淡叙述间,传递出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展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与对现实敏锐的洞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意谓除非锁向金笼,否则人间处处有风波耳。

清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

# 锁向金笼本所不愿,然与其结愿于风波之中不如两全金笼耳。无可奈何之词。

清屈复《玉谿生诗意》

# 此失偶后复出之作,追悔之不恒处也。

清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

# 此亦湖湘伤别之作,非寄内诗。

清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昌龄《青楼怨》

下一篇:唐·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