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lóu
yuàn

朝代:唐作者:王昌龄浏览量:2
xiāng
wéi
fēng
dòng
huā
lóu
gāo
diào
míng
zhēng
huǎn
chóu
cháng
duàn
guān
shān
jiě
shuō
cán
yuè
xià
lián
gōu

译文

春风吹动帐子阵阵花香飘入楼中,调高音调去弹筝以排解夜里愁怀。为远隔关山的人肠断却又说不清,不知不觉残月已经移到帘钩之下。

逐句剖析

"香帏风动花入楼":春风吹动帐子阵阵花香飘入楼中,

# 香帏:芳香艳丽的帏帐。

"高调鸣筝缓夜愁":调高音调去弹筝以排解夜里愁怀。

# 缓夜愁:宽解夜间思念丈夫的愁绪。,鸣筝:即筝,一种弦乐器。,高调:调弦升高音调。

"肠断关山不解说":为远隔关山的人肠断却又说不清,

# 不解说:说不清楚。

"依依残月下帘钩":不知不觉残月已经移到帘钩之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青楼怨》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青楼”在古时指显贵人家之闺阁,此诗围绕“青楼怨”展开,刻画了贵家少妇思念丈夫、怨恨离别的情绪。首句描绘出微风轻拂香帏,花朵飘入楼中的画面,次句少妇以高调弹奏古筝来舒缓漫漫长夜的愁思,借弹奏古筝试图排遣。第三句点明少妇愁肠寸断的缘由是丈夫远在关山之外,而关山无情,不解她的相思之苦,深化了愁怨的主题。末句描绘了一弯残月缓缓落下帘钩的景象,用残月的依依之态,烘托出少妇内心无尽的哀怨与孤独,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 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开元、天宝间,王昌龄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尤擅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七绝圣手”。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另有《诗格》,论诗颇多创见。代表作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句营造出一种清幽且略带迷离的氛围。“香帏”点明少妇所处的闺阁环境,精致且散发着香气,暗示其生活的优渥。微风轻轻拂动“香帏”,同时将外界的花朵送入楼内。次句直接刻画了少妇的行为。她以高亢的曲调弹奏古筝,试图借助激昂的乐声来缓解漫漫长夜的愁苦。“高调”一词,生动地表现出她内心愁绪的浓烈与急切,她渴望通过这种强烈的方式来宣泄心中的郁闷。然而,“缓夜愁”又暗示出愁绪之深沉,即便以高调鸣筝,也只能稍作缓解,难以真正消除,深刻地展现出少妇被愁绪萦绕的无奈与痛苦。第三句“肠断”二字直抒胸臆,将少妇的悲痛之情推向极致,点明她内心的痛苦源于丈夫远在关山之外,长久不得相见。“关山”不仅代表着空间上的遥远阻隔,更象征着他们夫妻团聚的重重困难。而“不解说”则赋予“关山”以无情的色彩,仿佛关山故意不解少妇的相思之苦,进一步强化了她的哀怨。末句一弯“残月”缓缓落下“帘钩”,“依依”二字赋予残月以人的情感,仿佛它也对人间的离别充满不舍。这一凄清的画面,不仅营造出一种幽冷、孤寂的氛围,更巧妙地烘托出少妇内心无尽的哀怨与孤独。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是拗体,音律凄婉清畅。“缓”字妙。

明顾麟《批点唐音》

# 王龙标诗自汉魏乐府出,故骨气深厚,为风雅正宗。此作闺人词,亦毫无软媚态,是何等身份!

《唐贤清雅集》

# 此首落句与“高高秋月照长城”一法,但彼通首用峻调,此通宫用缓调,一肖军壮之情,一肖闺房之态。

《万首唐人绝句选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唐彦谦《春草》

下一篇:唐·李商隐《鸳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