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闻峡山好":传闻峡山风光秀美,
"旭日棹前沂":旭日东升时,乘船前行在江上。
"雨色摇丹嶂":雨色映照,使红色的山峰摇曳生姿,
"泉声聒翠微":泉水潺潺,喧闹地回荡在青翠的山峦间。
"两岩天作带":两岸的岩石对峙,天空仿佛化作一条带子,
"万壑树披衣":万壑之中,树木繁茂,如同给山峦披上了衣裳。
"秋菊迎霜序":秋菊迎着寒霜绽放,
"春藤碍日辉":春藤茂密,遮挡了阳光的光辉。
"翳潭花似织":深潭上繁花似锦,宛如织布,
"缘岭竹成围":山岭周边,竹林环绕。
"寂历环沙浦":沙滩四周寂静,江水悠悠环绕,
"葱茏转石圻":草木葱茏,转过那石岸。
"露余江未热":清晨的露水未干,江水还未变热,
"风落瘴初稀":清风吹来,瘴气渐渐稀薄。
"猿饮排虚上":猿猴凌空攀援而上,
"禽惊掠水飞":到江边饮水,禽鸟受惊,掠过水面飞翔。
"榜童夷唱合":船夫唱着当地的歌谣,
"樵女越吟归":樵女也唱着越地的歌曲归来。
"良候斯为美":如此美好的景致,令人心情愉悦,
"边愁自有违":边疆的愁绪自然消散。
"谁言望乡国":谁说遥望故乡,就会泪水横流,
"流涕失芳菲":让美好的景色也失去光彩呢。
初唐诗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
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进士,后因趋附谄事张易之兄弟受牵连被贬。宋之问是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其诗多应制唱和之作,格律严整,文辞华丽。早期作品词采音韵精切工整,晚期流放途中所作诗,写景抒情,内容充实,含蓄凝炼。代表作品有《题大庾岭北驿》《过蛮洞》《渡汉江》等。著有《宋之问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山水诗。描写了清远峡谷山水的壮丽秀美,表现了对眼前山水美景的欣赏与赞叹和出身处异乡的疏离感以及旅途的愁绪。
2. 分段赏析
“传闻峡山好,旭日棹前沂”开篇点题,以“传闻”引出清远峡的美名,既暗示此地久负盛名,也透露出诗人初见前的期待。“旭日”点明时间,“棹前沂”描绘晨光中乘舟前行的情景,轻快的笔触勾勒出旅程的开端,为后文写景铺垫。“雨色摇丹嶂,泉声聒翠微”描写山水声色:雨雾中的红色山岩若隐若现,似在摇曳;泉水声在青翠的山间回荡,打破静谧。“摇”字写活山影,“聒”字以声衬静,声色结合,展现峡谷雨后的鲜活气息。“两岩天作带,万壑树披衣”以夸张手法写峡谷壮阔:两岸岩石对峙,天空被挤成一条“带子”;千山万壑间,树木繁茂如披衣。“天作带”“树披衣”的比喻新奇,既显地势险峻,又见草木葱郁,尽显自然之壮美。“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辉”转向细节景物:秋菊在寒霜中绽放,春藤浓密得遮挡了阳光。一秋一春,一“迎”一“碍”,既写时令特征,又暗显草木生命力,画面细腻且富有层次。“翳潭花似织,缘岭竹成围”描绘潭边与山岭景致:潭上繁花如织,覆盖水面;竹林沿岭环绕,形成屏障。“似织”“成围”突出花叶与竹林的繁茂,色彩明艳,构图紧凑,展现峡谷生机盎然的一面。“寂历环沙浦,葱茏转石圻”写水边与石岸景象:寂静的沙滩被江水环绕,草木葱茏中转过石岸。“寂历”显清幽,“葱茏”见生机,一动一静,勾勒出峡谷环境的多样与深邃。“露余江未热,风落瘴初稀”着眼气候与环境:晨露未干,江水尚凉,清风驱散了瘴气。既写实岭南晨景的清爽,也暗含诗人对环境的细微感受,气候的宜人稍减贬谪途中的不适。“猿饮排虚上,禽惊掠水飞”描写动态场景:猿猴凌空攀援饮水,禽鸟受惊掠过水面。“排虚上”“掠水飞”动感十足,既显峡谷野趣,又以动物的灵动反衬旅途的孤寂。“榜童夷唱合,樵女越吟归”展现当地生活:船夫唱着当地歌谣,樵女哼着越地小调归来。“夷唱”“越吟”点明异乡风情,既添生活气息,也暗触诗人“异乡人”的身份,为后文抒情埋下伏笔。“良候斯为美,边愁自有违”由景入情:眼前美景宜人,让贬谪的“边愁”暂时消散。“良候”赞景,“边愁违”直抒胸臆,美景与愁绪的碰撞,显露出复杂心境。“谁言望乡国,流涕失芳菲”以反问作结:谁说遥望故乡就会因落泪而辜负眼前美景?表面强作洒脱,实则藏着难以释怀的思乡之情,将羁旅愁思与对美景的珍惜交织,余味悠长。
下一篇:唐·宋之问《杨将军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