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相称邦杰":贤良的宰相堪称邦国的杰出人才,
"清流举代推":清正的品格被一代世人推崇。
"公才掩诸夏":您的才华超越天下众人,
"文体变当时":文章体制改变了当时的风气。
"宾吊翻成鹤":宾客吊唁时仿佛看到您化为仙鹤离去,
"人亡惜喻龟":人们痛惜您的离世,就像惋惜神龟消逝。
"洛阳今纸贵":如今洛阳的纸价又变得昂贵,
"犹写太冲词":还在争相传抄您如左思般的绝妙文章。
"赠秩徽章洽":追赠官阶和美好的徽章都很合宜,
# 秩:一作衮。
"求书秘草成":您的遗书文稿也已整理完成。
"客随朝露尽":宾客如同晨露般消逝,
"人逐夜舟惊":人们追逐着夜间的船只为您送行,心中惊痛。
"蒿里衣冠送":送葬队伍带着衣冠前往蒿里,
"松门印绶迎":松树林间的墓门,仿佛在迎接(逝者的)官印与丝带。
"谁知杨伯起":谁能想到,如同杨伯起一般的贤士,
"今日重哀荣":今日又经历了这死后的哀荣。
初唐诗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
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进士,后因趋附谄事张易之兄弟受牵连被贬。宋之问是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其诗多应制唱和之作,格律严整,文辞华丽。早期作品词采音韵精切工整,晚期流放途中所作诗,写景抒情,内容充实,含蓄凝炼。代表作品有《题大庾岭北驿》《过蛮洞》《渡汉江》等。著有《宋之问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写哀悼逝者的五言律诗,借宾客吊唁、人们传写逝者佳作、送葬等景象,写出了逝者生前才华出众、品格高尚,深受世人推崇,以及其离世后人们的惋惜与哀悼之情,同时也体现了逝者死后享有的哀荣。
2. 写作手法
用典:其一颈联“宾吊翻成鹤”巧用仙鹤的典故,仙鹤常被视为高洁、祥瑞的象征,也与仙人相关联,诗中用仙鹤暗喻逝者品格高洁,如同仙鹤离去般逝去;“人亡惜喻龟”巧用灵龟的典故,灵龟在传统文化中有长寿、珍贵之意,诗中以人们爱惜灵龟来比喻对逝者离世的深切惋惜。
3. 分段赏析
其一的首联“贤相称邦杰,清流举代推”,开篇便对逝者的品格与声望进行赞誉。“贤称”“邦杰”点明其贤能堪称国家杰出之人,“清流”“举代推”则写出其清正品格被一代世人推崇。这一联以简洁的语言,从社会评价的角度,奠定了对逝者高度赞扬的基调,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表达对逝者的敬重。颔联“公才掩诸夏,文体变当时”,聚焦逝者的才华与文学影响。“公才掩诸夏”突出其才华超越天下众人,“文体变当时”则强调其文章体制改变了当时的风气。此联通过具体的才华表现与文学成就,进一步展现逝者的卓越,与首联的赞誉相呼应,让人物形象更显丰满。颈联“宾吊翻成鹤,人亡惜喻龟”,转入对逝者离世后的情景描写。“宾吊”写出宾客前来吊唁的场景,“翻成鹤”以仙鹤离去比喻逝者逝去,暗含其品格高洁之意;“人亡惜喻龟”则用爱惜灵龟来形容人们对逝者离世的惋惜。这里运用比喻手法,将悲伤与惋惜寄托于具体意象之中,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沉。尾联“洛阳今纸贵,犹写太冲词”,借用左思“洛阳纸贵”的典故,“太冲词”代指逝者的佳作,写出人们仍在传写其作品,致使洛阳纸价昂贵。这一联通过典故的运用,从作品流传的角度,凸显逝者文学成就的深远影响,既表达了对其才华的肯定,也暗含着对其逝去的惋惜。其二的首联“赠秩徽章洽,求书秘草成”,写逝者死后获得的荣宠与遗著的整理。“赠秩徽章洽”表明追赠的官阶和徽章都很合宜,体现了朝廷对其的认可;“求书秘草成”则写出求取其遗著秘籍得以完成,说明其著作的珍贵。这一联从死后荣宠与著作留存两方面,展现逝者的价值与影响。颔联“客随朝露尽,人逐夜舟惊”,描绘逝者离世后众人的反应。“客随朝露尽”以晨露易逝比喻宾客如逝去的逝者般渐渐离散,“人逐夜舟惊”则写出人们追逐夜间送葬的船只,内心满是惊痛。此联运用比喻手法,将众人的悲伤与不舍融入具体的情景之中,情感真挚动人。颈联“蒿里衣冠送,松门印绶迎”,聚焦送葬场景与死后荣宠。“蒿里衣冠送”点明在蒿里之地为逝者送衣冠,是送葬的具体情景;“松门印绶迎”则以松门之处有印绶相迎,象征逝者死后获得的荣宠。这一联通过具体的丧葬仪式描写,进一步渲染悲伤氛围,同时也暗含对逝者生前功绩的肯定。尾联“谁知杨伯起,今日重哀荣”,借用杨震(杨伯起)的典故,将逝者比作杨震般的贤士,写出其今日死后尽享哀荣。此联以典故收束,既高度赞扬了逝者的贤德,又表达了对其死后获得荣宠的感慨,让对逝者的缅怀与敬意更为深厚。
上一篇:唐·宋之问《送永昌萧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