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iān
tāi
dào
shì

朝代:唐作者:宋之问浏览量:1
lái
shēng
bái
lǎn
jìng
chéng
yuǎn
kuì
cān
xiá
tóng
yán
qiě
chí
jiù
yóu
shū
kuàng
wēi
shàng
lín
西
shān
yào
yóu
dōng
hǎi

译文

卧病在床间悄然生出白发,拿起镜子看竟已如丝般斑白。深深惭愧远不如那服食云霞的您,长久保持着孩童般的容颜。遗憾往昔交游疏远不密,心中微小志向日渐被磨灭改变。您若不寄来西山上的仙药,我哪有机会与您东海相期同游。

逐句剖析

"卧来生白发":卧病在床间悄然生出白发,

"览镜忽成丝":拿起镜子看竟已如丝般斑白。

"远愧餐霞子":深深惭愧远不如那服食云霞的您,

"童颜且自持":长久保持着孩童般的容颜。

"旧游惜疏旷":遗憾往昔交游疏远不密,

"微尚日磷缁":心中微小志向日渐被磨灭改变。

"不寄西山药":您若不寄来西山上的仙药,

"何由东海期":我哪有机会与您东海相期同游。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寄天台司马道士》乃初唐诗人宋之问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童颜且自持”等句,不吝笔墨地赞誉司马承祯的修行造诣,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览镜忽成丝”,宋之问借此自叹岁月如流。宋之问与司马承祯情谊深厚,常有诗歌唱和,司马承祯曾以《答宋之问》回应。此诗不仅彰显二人交谊,更反映出唐代文人对天台山仙道文化的向往。身为“仙宗十友”之一,宋之问的这类作品,对浙东唐诗之路的形成,有重要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诗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

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进士,后因趋附谄事张易之兄弟受牵连被贬。宋之问是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其诗多应制唱和之作,格律严整,文辞华丽。早期作品词采音韵精切工整,晚期流放途中所作诗,写景抒情,内容充实,含蓄凝炼。代表作品有《题大庾岭北驿》《过蛮洞》《渡汉江》等。著有《宋之问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景龙三年(709年),宋之问政治上失意,被贬为越州长史。在此期间,他踏遍浙东的山水名寺,与天台山道士司马承祯往来频繁。司马承祯作为唐代道教上清派的宗师,深受武则天、唐玄宗礼遇,于天台山潜心修道三十余载,时人皆视其为得道高士。宋之问在诗作里,对司马承祯的“童颜”流露出倾慕之情,同时也隐晦地抒发了自身仕途不顺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友情诗。描写对天台山道士司马承祯修行境界的赞美,营造出一种感慨岁月与敬仰高士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司马承祯的敬仰之情,以及自身对时光流逝的喟叹。

2. 写作手法

对比:“卧来生白发,览镜忽成丝”描绘自身因卧病或闲居,头上悄然生出白发,揽镜自照时,惊觉头发已如丝般斑白,尽显自身衰老之态与岁月催人的无奈。而“远愧餐霞子,童颜且自持”则是写自己远愧于像司马承祯这样餐霞修行的道士,他们能保持童颜。诗人以自己的衰老与司马承祯的“童颜”相对比,突出自己的感慨,强化了对自身境遇的喟叹以及对司马承祯修行的敬仰。

3. 分段赏析

首联“卧来生白发,览镜忽成丝”,诗人以直白的语言,描绘自己闲卧时发现头上生出白发,揽镜自照,惊觉白发已如丝般稠密。“忽”字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时光飞逝、容颜老去的惊讶与感慨。颔联“远愧餐霞子,童颜且自持”,“餐霞子”指代司马道士,诗人将自己因岁月流逝而容颜衰老与司马道士保持童颜相对比,表达出对司马道士养生有道、超凡脱俗的深深惭愧与羡慕之情。颈联“旧游惜疏旷,微尚日磷缁”,“旧游”指过去的交游,诗人惋惜自己与友人(司马道士)往日交游变得疏阔,而自己原本的微小志向也日渐被世俗所改变。“磷缁”用《论语》中“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之意,感慨自己未能坚守初心,流露出对世俗影响的无奈与对往昔纯净状态的怀念。尾联“不寄西山药,何由东海期”,“西山药”可能指代司马道士所居天台山的仙药,诗人表示若司马道士不寄来仙药,自己又怎能实现与他同游东海的约定。这里既有对司马道士所居之地神奇仙药的向往,又表达出渴望与友人一同追求仙境、超脱尘世的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宋之问《江南曲》

下一篇:唐·宋之问《使往天平军马约与陈子昂新乡为期,及还而不相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