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宇出三天":佛寺高耸超出三重天界,
"登临望八川":登上高处眺望八方河川。
"开襟坐霄汉":敞开衣襟坐于云霄之上,
"挥手拂云烟":挥动手臂拂开缭绕云烟。
# 拂:一作拍。
"函谷青山外":函谷关在青山之外隐约可见,
# 青:一作春。
"昆池落日边":昆明池位于落日余晖之畔。
"东京杨柳陌":东京城种满杨柳的街道,
"少别已经年":自年少离别至今已过多年。
# 已:一作几。
初唐诗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
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进士,后因趋附谄事张易之兄弟受牵连被贬。宋之问是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其诗多应制唱和之作,格律严整,文辞华丽。早期作品词采音韵精切工整,晚期流放途中所作诗,写景抒情,内容充实,含蓄凝炼。代表作品有《题大庾岭北驿》《过蛮洞》《渡汉江》等。著有《宋之问集》。
1. 分段赏析
“梵宇出三天”,描绘出禅定寺阁高耸入云,仿佛超出了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天”,给人一种庄严、雄伟且带有神秘色彩的感觉,展现出寺庙建筑的宏伟壮观。“登临望八川”,诗人登上寺庙阁楼,极目远眺,视野开阔,能够望见广袤土地上的八方河川。此句不仅写出了诗人所处位置之高,也描绘出了眼前景色的辽阔与壮美,为后面的抒情和写景做了铺垫。“开襟坐霄汉”,诗人敞开衣襟,仿佛坐在云霄之上,有一种超凡脱俗、豁达豪迈的姿态。此句通过对诗人动作和姿态的描写,表现出他身处高处时心境的开阔与舒畅,仿佛与天空融为一体,远离了尘世的喧嚣与纷扰。“挥手拂云烟”,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超脱的意境,诗人挥动手臂,就像能够拂开身边缭绕的云烟,如同仙人一般自在逍遥,生动地传达出诗人追求超凡脱俗的内心向往。“函谷青山外”,诗人将视线投向远方,看到函谷关在青山的外面,隐隐约约,给人一种悠远、苍茫的感觉。函谷关是历史上的重要关隘,承载着诸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它的出现为诗歌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昆池落日边”,昆明池在落日的余晖映照下,波光粼粼,呈现出一种宁静而壮美的景象。“落日”这一意象,不仅点明了时间,也营造出一种略带惆怅的氛围,与前面的宏大景象相互映衬,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东京杨柳陌”,诗人的思绪从远处的山河景色收回到对东京的回忆,东京那种满杨柳的街道,是诗人曾经熟悉的地方。杨柳在古诗中常与离别相关,这里的“杨柳陌”暗示了诗人与东京有着某种特殊的情感联系。“少别已经年”,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自年少时与东京分别,如今已经过去了许多年。此句将前面的写景与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起来,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岁月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故乡或曾经生活过的东京的思念之情。
上一篇:唐·宋之问《送赵六贞固》
下一篇:唐·宋之问《端州别袁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