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星发洛城":伴着晨星从洛阳城出发,
"城中歌吹声":城中传来歌舞吹奏的声音。
"毕景至缑岭":直到日影西斜才到达缑岭,
"岭上烟霞生":岭上飘着烟雾和云霞。
"草树饶野意":草木茂盛充满野外意趣,
"山川多古情":山川秀美蕴含着许多古人的情思。
"大隐德所薄":真正的大隐之人品德高尚难以企及,
"归来可退耕":我还是归来从事耕种为好。
初唐诗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
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进士,后因趋附谄事张易之兄弟受牵连被贬。宋之问是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其诗多应制唱和之作,格律严整,文辞华丽。早期作品词采音韵精切工整,晚期流放途中所作诗,写景抒情,内容充实,含蓄凝炼。代表作品有《题大庾岭北驿》《过蛮洞》《渡汉江》等。著有《宋之问集》。
1. 分段赏析
前两句:“侵星发洛城,城中歌吹声”,这两句诗中“侵星”点明出发时间之早,“发洛城”交代出发地点。“城中歌吹声”通过描写洛阳城中的歌舞吹奏声音,展现出尘世的繁华与喧嚣,与诗人即将踏上的旅途形成鲜明对比,暗示诗人对尘世生活的某种疏离感。第三、四句:“毕景至缑岭,岭上烟霞生”,这两句诗中“毕景”表示日影西斜,强调行程时间之长。“至缑岭”点明目的地。“岭上烟霞生”描绘出缑岭上烟雾和云霞升腾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神秘的氛围,为诗人的旅途增添了一份诗意和美感。第五、六句:“草树饶野意,山川多古情”,这两句诗中“草树饶野意”描写缑岭上的草木茂盛,充满野外意趣,展现出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山川多古情”则由景及情,诗人感受到山川中蕴含着许多古人的情思,体现出诗人对历史文化的关注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后两句:“大隐德所薄,归来可退耕”,这两句诗中“大隐德所薄”表达了诗人对真正大隐之人品德高尚的敬仰,认为自己难以企及。“归来可退耕”则表明诗人的选择,他决定放弃尘世的追求,归来从事耕种生活,体现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上一篇:唐·宋之问《渡吴江别王长史》
下一篇:唐·宋之问《宿清远峡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