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舟汴河水":一只孤舟行在汴河水面,
"去国情无已":离开京城的愁情无穷无尽。
"晚泊投楚乡":傍晚泊船停靠在楚地之乡,
"明月清淮里":皎洁明月映在清清淮水里。
"汴河东泻路穷兹":汴河东流到此已到尽头,
"洛阳西顾日增悲":向西回望洛阳愁绪逐日增添。
"夜闻楚歌思欲断":夜晚听见楚地歌声愁思欲断,
"况值淮南木落时":何况又正值淮南树叶飘落之时。
初唐诗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
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进士,后因趋附谄事张易之兄弟受牵连被贬。宋之问是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其诗多应制唱和之作,格律严整,文辞华丽。早期作品词采音韵精切工整,晚期流放途中所作诗,写景抒情,内容充实,含蓄凝炼。代表作品有《题大庾岭北驿》《过蛮洞》《渡汉江》等。著有《宋之问集》。
1. 分段赏析
“孤舟汴河水,去国情无已”两句以孤舟、汴河水起笔,点明漂泊之境与去国之愁。“孤舟”喻示孤独无依的处境,“情无已”则直抒胸臆,将离京的无奈与愁绪推向极致,为全诗奠定哀伤基调。“晚泊投楚乡,明月清淮里”写傍晚泊舟楚地,明月倒映清淮的景象。“晚泊”承接前句漂泊,“楚乡”点出异乡之远,明月清淮的静谧画面中,暗含客居他乡的孤寂,以乐景衬哀情,倍增离愁。“汴河东泻路穷兹,洛阳西顾日增悲”转写地理方位与心境。汴河东流至此尽头,暗示前路迷茫;西望洛阳,愁思随距离递增。“路穷兹”以空间阻隔强化漂泊困境,“日增悲”则以时间维度凸显思乡之情的累积,对仗工整,情感浓烈。“夜闻楚歌思欲断,况值淮南木落时”以听觉与视觉意象收束。夜闻楚歌引发断肠之思,叠加淮南秋木凋零的萧瑟景象,从听觉到视觉层层渲染愁绪。“木落时”既点出时令,又以草木衰亡暗喻人生失意,情景交融,将孤寂悲苦推向高潮。
上一篇:唐·宋之问《下桂江县黎壁》
下一篇:唐·宋之问《咏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