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从箕山来":雨从箕山飘来,
# 箕山:在河南登封市东南。
"倏与飘风度":很快又随着狂风飞过。
# 倏:疾速。
"晴明西峰日":西峰在晴朗的天气里沐浴着阳光,
"绿缛南溪树":南溪边的树木枝叶繁茂,一片翠绿。
# 缛:繁密。
"此时客精庐":这时我客居在精舍之中,
# 精庐:此指佛寺。
"幸蒙真僧顾":有幸得到高僧的关照。
"深入清净理":深入探究清净的佛理,
# 清净:佛家语,谓远离罪恶与烦恼。
"妙断往来趣":美妙地断绝了世俗往来的意趣。
"意得两契如":彼此心意契合,无需言语就能相互理解,
"言尽共忘喻":说尽了话语也忘了比喻。
"观花寂不动":静静地观赏花朵,仿佛花朵寂静不动,
"闻鸟悬可悟":听到鸟儿的叫声,似乎能从中领悟到什么。
"向夕闻天香":傍晚时分闻到天上飘来的香气,
# 天香:供佛的香。
"淹留不能去":我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
初唐诗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
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进士,后因趋附谄事张易之兄弟受牵连被贬。宋之问是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其诗多应制唱和之作,格律严整,文辞华丽。早期作品词采音韵精切工整,晚期流放途中所作诗,写景抒情,内容充实,含蓄凝炼。代表作品有《题大庾岭北驿》《过蛮洞》《渡汉江》等。著有《宋之问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记行诗。通过记述在箕山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禅理的领悟。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也有对与真僧交往、探究佛理过程的叙述,以及对在这种境界中所获得感悟的表达。
2. 写作手法
对比:“雨从箕山来,倏与飘风度”起笔,借“倏”字凸显急雨的迅猛,接着视角转至晴日里的西峰与南溪,用“绿缛”描绘树木的繁盛,营造出明丽宁静的对比场景。铺陈:诗中“雨、山、树”等意象的铺陈,通过“倏忽”(雨的动态)与“绿缛”(树的静态)的并置,构建出雨中山林动静画面。
3. 分段赏析
“雨从箕山来,倏与飘风度。”描绘了雨从箕山飘来又随狂风飞过的动态画面,“倏”字生动地表现出风雨的迅速和多变,营造出一种灵动而又略带神秘的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清幽、灵动的基调。“晴明西峰日,绿缛南溪树。”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西峰在晴朗的天气里阳光明媚,南溪边的树木枝叶繁茂、翠绿欲滴。“晴明”与“绿缛”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使画面更加生动、鲜活,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美丽。“此时客精庐,幸蒙真僧顾。”叙述了自己客居精舍并得到真僧关照的经历,“幸蒙”一词表达了诗人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在这片山水之间遇到高僧是一种缘分和幸运,为后文深入探究佛理做了铺垫。“深入清净理,妙断往来趣。”此联体现了诗人在与真僧交往过程中,深入探究清净佛理,断绝世俗往来意趣的心境。“深入”和“妙断”两个词强调了诗人对佛理的领悟和追求,表现出诗人对世俗的超脱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意得两契如,言尽共忘喻。”这联描述了诗人与真僧之间心意契合、无需言语便能相互理解的境界。“两契如”形象地表现出两人心灵的相通,“言尽共忘喻”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默契的程度,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与真僧之间深厚的情谊和精神上的共鸣。“观花寂不动,闻鸟悬可悟。”此联通过观花、闻鸟的具体行为,展现了诗人在自然中所获得的独特感悟。“寂不动”表现出花朵的宁静和诗人内心的平静,“悬可悟”则暗示了鸟儿的叫声中蕴含着某种深刻的道理,引发诗人的思考和领悟,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融合和对禅意的体会。“向夕闻天香,淹留不能去。”尾联以傍晚闻到天香而流连忘返收束全诗,“天香”给人一种神秘、美好的感觉,“淹留不能去”则表现出诗人对这种美好境界的不舍和留恋,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在山水之间所获得的宁静和满足,以及对这种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
上一篇:唐·宋之问《则天皇后挽歌》
下一篇:唐·宋之问《景龙四年春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