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衣感穷节":换上冬衣,深感寒秋已至,
# 授衣:古代九月准备寒衣,叫“授衣”。
"策马凌伊关":策马翻越伊阙关,奔赴陆浑山。
# 伊关:又名伊阀关,在今河南洛阳市南。,凌:迫近。
"归齐逸人趣":归隐田园,追随隐士的闲适情趣,
"日觉秋琴闲":日日与秋琴相伴,心境愈发恬淡。
"寒露衰北阜":寒露降临,北山草木凋零,
# 北阜:北面的山岗。班固《西都赋》:“於是睎秦岭,睋北阜。”
"夕阳破东山":夕阳余晖穿透东山,暮色苍茫。
"浩歌步榛樾":放声高歌,漫步于林间树荫,
# 榛樾:犹林阴。榛:落叶灌木或小乔木,结球形坚果,称“榛子”,果仁可食。樾:路旁遮阴的树。
"栖鸟随我还":栖息的鸟儿仿佛与我同行,相伴而归。
初唐诗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
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进士,后因趋附谄事张易之兄弟受牵连被贬。宋之问是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其诗多应制唱和之作,格律严整,文辞华丽。早期作品词采音韵精切工整,晚期流放途中所作诗,写景抒情,内容充实,含蓄凝炼。代表作品有《题大庾岭北驿》《过蛮洞》《渡汉江》等。著有《宋之问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初到陆浑山庄》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出游诗。全诗以清新秀丽的笔触,展现了陆浑山庄的秋日美景与隐逸生活的惬意,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对远离尘世的向往,充分体现出浓厚的隐士情怀,给人以远离喧嚣、宁静悠远的审美感受。
2. 分段赏析
“授衣感穷节,策马凌伊关”两句开篇交代背景,点明时令与行程。“授衣”对应《诗经》中“九月授衣”,暗指暮秋九月,“穷节”强调时节将尽,诗人借时节变迁,暗含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感”字生动传递出他对时令转换的细腻感知,以及由此引发的复杂心绪。“策马凌伊关”描绘出诗人扬鞭策马,急切越过伊阙关的画面,“凌”字有力地表现出其归心似箭,渴望尽快抵达陆浑山庄的迫切,为全诗奠定了轻快的叙事节奏,也自然引出下文对山庄生活的描写。“归齐逸人趣,日觉秋琴闲”两句展现诗人归居山庄后的心境转变。宋之问虽身兼官职,却在陆浑山庄寻得了“逸人趣”,摆脱了宫廷的束缚与繁杂公务,他得以享受与自然亲近、闲适自在的生活。“日觉秋琴闲”进一步深化这种感受,每日与秋琴相伴,在琴音中体悟秋日的静谧,“闲”字不仅体现出抚琴时的悠然,更暗含诗人远离世俗喧嚣后,内心归于宁静平和的状态,凸显其隐士情怀。“寒露衰北阜,夕阳破东山”两句是写景的精妙之笔。“寒露”点明节气,寒冷的露水使得北面山丘上的草木衰败,“衰”字形象地描绘出秋日草木凋零的萧瑟之态,渲染出秋意的肃杀。而“夕阳破东山”中,“破”字堪称神来之笔。在宫廷诗常用隐喻性动词于诗句第三音节的传统手法基础上,宋之问大胆创新,突破常规。通常夕阳西下是光线被山峦遮挡,诗人却反其道而行,赋予夕阳以强大的力量,仿佛夕阳冲破东山的阻碍,迸发出耀眼光芒,使静态的山景与夕阳产生强烈的动态感,极具视觉冲击力,展现出独特的艺术张力,这在宫廷诗创作中极为少见,彰显了诗人非凡的艺术勇气与创造力。“浩歌步榛樾,栖鸟随我还”两句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诗人在长满榛树和樾树的林间小道上放声高歌,“浩歌”一词尽显其洒脱豪迈,沉浸在自然中的畅快之情溢于言表。“栖鸟随我还”更是别出心裁,栖息的鸟儿仿佛被诗人的歌声吸引,亦或是早已习惯他的日常活动,相伴而归。这一场景不仅生动展现出诗人与自然亲密无间的关系,也从侧面烘托出陆浑山庄清幽宜人的环境,连鸟儿都与人如此亲近,进一步强化了全诗闲适、恬淡的氛围,深化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上一篇:唐·宋之问《相和歌辞·江南曲》
下一篇:唐·宋之问《缑山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