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徼行应尽":我即将走完南方炎热的边疆路途,
"回瞻乡路遥":回头遥望家乡却觉得路途那么遥远。
"珠厓天外郡":珠厓郡像是天边之外的城池,
"铜柱海南标":铜柱在南海边竖立如同路标。
"日夜清明少":这里整年很少有清明的天气,
"春冬雾雨饶":春冬季节总是被浓雾和雨水笼罩。
"身经大火热":我的身体忍受着酷暑的煎熬,
# 大火:一作火山。
"颜入瘴江消":面容也被瘴疠之地的江水消磨得憔悴不堪。
"触影含沙怒":影子刚碰到地面就仿佛被含沙的毒虫激怒,
"逢人女草摇":路上遇到的毒草随风摇晃好似张牙舞爪。
# 女:一作毒。
"露浓看菌湿":露水浓重时能看到菌类吸饱水珠变得湿润,
"风飓觉船飘":飓风袭来时连船都在风浪中飘摇。
# 飓:一作漾。
"直御魑将魅":我简直像是在与魑魅魍魉直接对抗,
"宁论鸱与鸮":更别提还要面对鸱鸮这类恶鸟了。
"虞翻思报国":就像三国时的虞翻渴望报效国家,
"许靖愿归朝":又似汉代的许靖盼望重返朝廷。
"绿树秦京道":眼前浮现出长安城绿树成荫的官道,
"青云洛水桥":还有洛水桥上飘着青云的景象。
"故园长在目":故乡的景色始终在眼前浮现,
"魂去不须招":连魂魄都飞回故里,再不用召唤了。
初唐诗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
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进士,后因趋附谄事张易之兄弟受牵连被贬。宋之问是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其诗多应制唱和之作,格律严整,文辞华丽。早期作品词采音韵精切工整,晚期流放途中所作诗,写景抒情,内容充实,含蓄凝炼。代表作品有《题大庾岭北驿》《过蛮洞》《渡汉江》等。著有《宋之问集》。
1. 分段赏析
“炎徼行应尽,回瞻乡路遥”两句点明诗人行至边陲尽头,回头眺望家乡,路途遥远。“应尽”表明行程即将结束在这偏远之地,“回瞻”“路遥”直白地写出诗人对家乡的回望与家乡遥远的无奈,奠定了思乡的情感基调。“珠厓天外郡,铜柱海南标”两句是对韶州地理位置的描述。“珠厓”“铜柱”点明此地是远离中原的偏远外郡,“天外”“海南”极言其地处荒远,突出了诗人所处环境的偏僻,也暗示了自己被贬之地的荒凉。“日夜清明少,春冬雾雨饶”两句描绘当地的气候特点。写出此地白天黑夜很少有晴朗天气,春冬季节更是雾气弥漫、雨水充沛。“少”与“饶”形成鲜明对比,直观展现出当地气候的恶劣,为后文描写自身处境做铺垫。“身经大火热,颜入瘴江消”两句刻画诗人的处境。表明自己亲身经历酷热天气,面容在充满瘴气的江边也逐渐憔悴。“大火热”强调天气炎热难耐,“瘴江消”体现出恶劣环境对诗人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触影含沙怒,逢人女草摇”两句借物抒情。“含沙”即传说中能含沙射影的怪物,“女草”随风摇动,描绘出当地充满神秘与诡异的氛围,暗示诗人在这异乡充满危险与不安的处境。“露浓看菌湿,风飓觉船飘”两句描写诗人所见所感。看到浓重的露水打湿菌类,感受到狂风中船只飘摇。“露浓”“风飓”从视觉和触觉角度,进一步渲染出当地环境的艰难,也体现出诗人旅途的艰辛。“直禦魑将魅,宁论鸱与鸮”两句以夸张手法展现环境凶险。直言此地不仅有魑魅这样的鬼怪,更不必说鸱鸮等恶鸟,突出当地环境的恐怖,侧面反映出诗人被贬生活的不易。“虞翻思报国,许靖愿归朝”两句运用典故。诗人以虞翻和许靖自比,表明自己虽身处困境,但仍怀有报国之心和渴望归朝之情,展现出诗人即使被贬,依然心系朝廷的情怀。“绿树秦京道,青云洛水桥”两句是诗人对故园的想象。想象故园道路旁绿树成荫,洛水之上桥映青云,描绘出一幅美好而熟悉的画面,与眼前所处的恶劣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强化了思乡之情。“故园长在目,魂去不须招”两句直抒胸臆。故乡的景象常常出现在眼前,以至于魂魄即使离去也无需招魂,深切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已深入骨髓,突出了思乡之情的浓烈与深沉。
上一篇:唐·宋之问《伤曹娘二首》
下一篇:唐·宋之问《秋晚游普耀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