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粤王台":江畔那座粤王台啊,
"登高望几回":我曾多少次登高远眺。
"南溟天外合":向南望去,南海浩渺与天际交融,
"北户日边开":向北推窗,阳光仿佛从天边铺展而来。
"地湿烟尝起":这里地势潮湿,烟雾时常弥漫升起,
"山晴雨半来":山峦晴朗之际,雨云却半掩而来。
"冬花采卢橘":冬日里能采摘卢橘,
"夏果摘杨梅":夏日间可收获杨梅。
"迹类虞翻枉":我的行迹像那被流放的虞翻般冤屈,
"人非贾谊才":才学却远不及贾谊出众。
"归心不可见":归乡的心愿始终难偿,
# 见:一作“度”。
"白发重相催":白发却不断增多,催促着岁月流逝。
初唐诗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
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进士,后因趋附谄事张易之兄弟受牵连被贬。宋之问是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其诗多应制唱和之作,格律严整,文辞华丽。早期作品词采音韵精切工整,晚期流放途中所作诗,写景抒情,内容充实,含蓄凝炼。代表作品有《题大庾岭北驿》《过蛮洞》《渡汉江》等。著有《宋之问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登临山水诗。诗歌以“登粤王台”为线索,前半部分描绘了登高所见的岭南壮景,展现了岭南特有的地理风貌与气候特征;后半部分由景及情,借虞翻被流放、贾谊未得重用的典故,表达了才志难展、归心无计的忧思。全诗充满了对个人际遇的感慨与时光易逝的怅惘。
2. 写作手法
用典:“迹类虞翻枉,人非贾谊才”以历史人物自比,虞翻为三国吴臣,因直言触怒孙权被流放交州,作者在这里运用此典,借虞翻自比,表达自己当下的处境与虞翻相似,都是忠而被谤,隐晦表达出心中的不满和郁结。贾谊为西汉政论家,才高遭忌被贬长沙,诗人借此感叹自己虽有才华却不被重用。二者典故的运用,既点明“迹枉”“才非”的现实困境,又隐含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无奈。情景交融:诗人通过描绘粤王台周边的自然景观,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南溟天外合,北户日边开”以壮阔的海天相接、门向日开的景象,暗含对岭南奇景的赞叹;“地湿烟尝起,山晴雨半来”则以湿润的烟雾、晴雨交替的山景,渲染出岭南气候的独特与朦胧,隐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既有对新奇之景的欣赏,亦含漂泊的孤寂。“冬花采卢橘,夏果摘杨梅”通过四季物产的丰饶,反衬自身虽处佳境却不得志的怅惘。
3. 分段赏析
“江上粤王台,登高望几回。”这两句点明登临的地点和行为。“江上”交代了粤王台临江的地理位置,奠定了全诗的空间背景。“登高望几回”直叙登台远眺的动作,“几回”二字暗示了诗人并非初次登临,透露出一种复杂的情愫,可能是对历史的凭吊,也可能是对自身境遇的感怀。“南溟天外合,北户日边开。”这两句描绘登台所见的壮阔远景。“南溟天外合”写南眺之景,浩瀚的南海仿佛在天际与苍穹相接,一个“合”字生动地展现出海天一色的苍茫景象,视野极其开阔。“北户日边开”写北望之景,门户仿佛在遥远的日边敞开,“日边”既指极远之地,也带有光明、帝京的象征意味,“开”字则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两句运用夸张手法,一南一北,极言视野之辽远,境界宏阔。“地湿烟尝起,山晴雨半来。”这两句转向描写岭南地区特有的湿润气候和变幻的局部景象。“地湿烟尝起”抓住地面潮湿、水汽易蒸腾成烟的特点,“尝”字点明这是此地常态。“山晴雨半来”则生动刻画了山区晴雨变幻莫测的奇景,山这边尚是晴天,山那边却已落下雨来,“半”字精准地捕捉了这种局部降雨的特点。两句观察细致入微,真实而富有地域特色地写出了岭南独特的风物。“冬花采卢橘,夏果摘杨梅。”这两句描绘了岭南物产的丰饶和四季如春的特征。“冬花”与“夏果”对举,卢橘在冬天开花结果,杨梅在夏季成熟,打破了中原地区鲜明的季节界限,突出岭南气候温暖、花果繁盛的特点。“采”与“摘”两个动作,平实自然,暗示了此地生活的闲适与富足。此联从风物描写中透露出对岭南生活的观察。“迹类虞翻枉,人非贾谊才。”这两句由景及情,转入身世之感的抒发。诗人以汉代名臣虞翻被贬至岭南的遭遇自比,暗示自己也是蒙冤被贬,一个“枉”字点出其冤屈和不平。又以贾谊自况,表面谦称自己不如贾谊有才,实则暗含了与贾谊相似的怀才不遇、遭谗被疏的愤懑。两句用典精当,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诗人政治失意的郁愤。“归心不可见,白发重相催。”这两句直抒胸臆,是全诗情感的凝聚点。“归心不可见”直白地道出思归中原而不得的深切痛苦,“不可见”三字将归思的渺茫与绝望表现得淋漓尽致。“白发重相催”则形象地写出时光流逝、白发频生对诗人的无情催逼,“重”字强调了岁月流逝的反复与加速感。尾联将思归无望的悲苦与人生迟暮的焦虑交织在一起,情感沉痛而真挚,余韵悠长。
上一篇:唐·宋之问《汉江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