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g
wēn

朝代:唐作者:温庭筠浏览量:1
nián
róng
fàn
guān
bài
lóng
chéng
huán
hóu
yìn
wén
fēng
guǎng
广
rén
qiū
lǒng
tiān
shān

译文

过去,外族侵略者武装侵犯北方,攻到榆关边塞时,被龙城飞将军李广打得一败涂地,只剩几个人、几匹马逃回去了。李广有这么大的功劳,但没有得到应得的封爵,而那些无德无才的人,不但被封侯,而且死后还给建立了高大的坟墓。

逐句剖析

"昔年戎虏犯榆关":过去,外族侵略者武装侵犯北方,攻到榆关边塞时,

# 榆关:古代有两处,一在今河南中牟县南,一即今河北秦皇岛市之山海关。此处借代边塞重镇。,戎虏:指武装的外族侵略者。

"一败龙城匹马还":被龙城飞将军李广打得一败涂地,只剩几个人、几匹马逃回去了。

# 龙城:在今河北长垣南,是汉时匈奴神圣要地,匈奴于岁五月在此大会各部酋长祭其祖先、天地、鬼神。,败:一本作“破”。

"侯印不闻封李广":李广有这么大的功劳,但没有得到应得的封爵,

# 李广:西汉武帝时大将,一生与匈奴作战大小七十余次,以骁勇善战为匈奴所畏,敬称之为“飞将军”,然终不得封侯,最后被逼而死。,闻:听说。

"他人丘垄似天山":而那些无德无才的人,不但被封侯,而且死后还给建立了高大的坟墓。

# 天山:这里喻指坟墓大如天山一样。,丘垄:坟墓。,他:一本作“别”。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伤温德彝》乃唐代文学家温庭筠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全篇共四句,前两句以叙述的方式展开,从“戎虏”侵犯边境,一路写到“戎虏”败退而还。尽管诗中对将军温德彝的具体战绩未着一字,但透过这简洁的叙述,将军的卓越战功已不言而喻。后两句则转为议论,诗中笔锋一转,写李广战功赫赫却未能获封,与“他人丘垄似天山”形成强烈反差,讽刺意味油然而生。整首诗巧妙运用借古讽今之法,多处援用典故,以汉代名将李广来类比温德彝,高度赞颂了温德彝在边疆立下的赫赫战功。同时,诗中饱含着对温德彝这样的边将虽战功卓著却未得奖赏的叹惋,尖锐地讽刺了朝廷在赏罚方面的昏聩不明。而在这字里行间,亦深深蕴含着作者温庭筠自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花间词派鼻祖

温庭筠(801?~ 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至国子助教。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为词史上大力写词的第一人,大都收入《花间集》。其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与韦庄并称“温韦”。词的题材取向以男女情爱、相思恨别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容貌情怀;语言追求秾艳华丽。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今存乐府诗、咏史诗、山水行旅诗等。又工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春愁曲》《商山早行》等。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𦠆子》。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伤温德彝》乃唐代文学家温庭筠所创作,这首诗旨在感慨温德彝立下战功却未获封赏。温德彝于大和四年(830年)出任河中都将,跟随各路军队出征讨伐蛮戎。在返程之后,他又追随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温造,成功平定兴元军叛乱。此诗推测创作于这一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讽喻诗。诗中以简洁的语言,通过描述将官温德彝虽建有战功却未获封侯这一事件,借汉代大将军李广命运与之作比,生动地体现了唐代统治阶级在用人与赏罚制度上的不合理现象,营造出一种为温德彝鸣不平以及对统治阶层不满的氛围,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级赏罚不明、埋没人才行径的批判与讽刺,同时也隐晦地抒发了自身对人才被漠视现象的愤懑与无奈。

2. 写作手法

用典:“侯印不闻封李广”一句运用了典故。此句化用了西汉名将李广的故事。李广一生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战功赫赫,却始终未能封侯。诗人在这里以李广自比或比附温德彝,借李广未得封侯之事,来表达对温德彝虽有战功却未获应得封赏的不平与感慨。借古讽今:“侯印不闻封李广,他人丘垄似天山”两句共同构成借古讽今。前句以李广未封侯的典故,暗示温德彝的遭遇;后句“他人丘垄似天山”描绘他人的坟墓高大如天山,与温德彝的未获封赏形成鲜明对比,讽刺了当时朝廷赏罚不公的现实。借李广的历史故事,讽刺唐代统治者在用人和封赏方面存在的不合理现象,表达了对这种不公平状况的批判与不满。

3. 分段赏析

诗人开篇便浓墨重彩地描绘边将温德彝的赫赫战功:“昔年戎虏犯榆关,一败龙城匹马还。”在古代,“戎”常被用来泛称中国西部的少数民族,“戎虏”更是对其带有轻蔑意味的称呼。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卫青曾率军直捣龙城,歼敌七百余人,这一典故广为人知。而本诗的一大特色便是巧用典故、借古讽今,诗中的名物事迹切不可仅从字面理解。此处“一败龙城”实则象征着边将温德彝大获全胜。这两句诗,从“戎虏”气势汹汹地“犯”境,到狼狈不堪地“还”,尽管对将军具体的战斗过程只字未提,然而将军卓越非凡的战功却已跃然纸上。诗人以夸张的笔触、豪迈的气概,生动展现了边将温德彝在面对戎虏来犯时,毫不畏惧、奋起反击的英勇形象。其战果辉煌,使得敌军丢盔弃甲,仅余匹马逃窜,落得个惨败的下场。遥想当年,温德彝立下如此战功,可谓意气风发,昂首于青云之间,扬眉吐气。紧接着,诗人笔锋陡然一转,刚刚那褒扬的笔触戛然而止,先前厉扬奋发的气势瞬间收敛,取而代之的是沉痛且饱含不平的言辞:“侯印不闻封李广,他人丘垄似天山。”李广一生战功赫赫,却始终未能获封侯爵。他曾回顾自己的一生,满心怅恨地感慨道:“自汉朝与匈奴交战以来,我李广从未缺席,然而众多校尉以下的将领,论才能不及众人,却因抗击匈奴的军功而封侯者多达数十人。我李广并不比他人逊色,却为何没有丝毫功劳能获封爵位呢?”“丘垄似天山”,此句乃是化用霍去病祁连山冢的典故,意思是在天山立下赫赫战功,死后所建的坟墓也宛如天山一般。霍去病身为汉武帝的外戚,年少便得机遇,年仅十八岁就领兵出征,先后六次讨伐匈奴,将西匈奴驱赶至祁连山以西。可惜二十四岁便英年早逝,汉武帝特恩准为其修建形似祁连山的坟墓,以彰显对他的特殊恩宠,世人皆以此为无上荣耀。如今,霍去病的墓位于陕西兴平县茂陵(汉武帝陵)以东五百米处,那土冢至今仍留存于世。诗的第三句直言李广虽战功卓著却“不闻封”,第四句仅用一个“似”字,便将讥讽之意表现得入木三分。诗题中的“伤”字,其深意于此尽显无疑。诗人巧妙地借汉喻唐,以李广来类比温德彝,形象且警醒地批判李唐王朝厚此薄彼,对那些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将领极为吝啬,刻薄寡恩。字里行间,诗人的激愤不平之情溢于言表,这不仅发人深省,更让人对这种不公感到愤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温庭筠《菩萨蛮·雨晴夜合玲珑日》

下一篇:唐·温庭筠《南歌子 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