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一曲柳千条":在春天的江边上,江畔柳树垂下千条柔枝,
# 柳千条:古人有折柳相别的习俗。
"二十年前旧板桥":这座旧板桥,依然矗立在那里,见证着二十年前的时光。
"曾与美人桥上别":曾记得,就在这座桥上,我与那美丽的人儿依依惜别,
# 别:分别。,美人:当指妓女。刘诗中多有咏妓女之诗。
"恨无消息到今朝":可叹啊,直到今朝,都没有她的一点消息,让我满心遗憾。
# 今朝:今日。,恨:遗憾。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开篇“清江一曲柳千条”,描绘出清江蜿蜒、柳丝千条的优美景致。在古典诗词中,杨柳常与离别相关联,诗人借这一典型的离别意象与清幽江景,将内心的离愁别绪融入其中,情景交融,不着痕迹地抒发了对往昔离别的感伤与对故人的思念,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蕴藉。倒叙:诗歌整体采用倒叙结构。先从当下眼前所见的清江、柳树、旧板桥之景写起,随即笔锋一转,回溯到二十年前在桥上与美人分别之事,最后又回到当下对美人音信全无的遗憾。这种倒叙安排,打破常规叙事顺序,先以景吸引读者注意力,再逐步揭开往事,引发读者好奇,增强了诗歌的吸引力与情感冲击力,使读者更能深切体会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变化。对比:诗中存在时间上的对比,“二十年前”与“今朝”形成鲜明对照。二十年前与美人桥上分别,彼时充满离别之愁;今朝旧地重游,却恨美人毫无消息,岁月流逝,物是人非之感愈发强烈。这种对比衬托,有力地突出了诗人对往昔美好回忆的追念,以及对时光变迁、音信断绝的惆怅无奈,强化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2. 分段赏析
首句“清江一曲柳千条”,描绘出一幅清丽的画面,一湾清澈江水蜿蜒流淌,两岸千条柳丝随风飘舞。“清”字精准地写出江水澄澈,“一曲”让画面富有动态美感。旧诗中杨柳常与离别相关,清江又是水路,开篇便营造出典型的离别氛围。次句“二十年前旧板桥”,点明时间与地点,“旧”字既体现岁月久远,又隐含人事变迁之感。前两句从眼前景引入回忆,引导读者展开联想。第三句“曾共玉颜桥上别”,直白道出旧事,虽只寥寥数语,却能让读者在脑海中勾勒出杨柳岸边,送者与行者执手惜别、难舍难分的画面。末句“恨无消息到今朝”,“恨”字含情,“到今朝”倒装,与“二十年前”呼应,凸显断绝消息之久,诗人望眼欲穿的情思尽在其中。全诗将怀思故人之情巧妙隐藏,在言外传递出深沉幽怨,做到了“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尽显含蓄之美。章法之妙:此诗运用倒叙手法,别具一格。它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主题相似,却在结构上各有千秋。崔诗以“今日此门中”回忆“去年”之事,分上下联展现“昔──今”两个场景,如同两幕剧。而《柳枝词》则是首尾写今,中间两句忆昔,采用“今──昔──今”的章法,婉曲回环,独具特色。这种圆紧的章法安排,使得诗歌在起承转合间,将情感层层推进,曲尽其妙。剪裁之妙:白居易《板桥路》云:“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曾共玉颜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唐代歌曲常有截取长篇古诗入乐的情况,《杨柳曲》可能是刘禹锡对友人之作进行改编后付乐妓演唱的。刘禹锡将《板桥路》删削二句,便使诗歌更为精彩动人,足见其剪裁功力。诗歌追求精炼,“长篇约为短章,涵蓄有味;短章化为大篇,敷衍露骨”。《板桥路》前四句在故地重游的描述上略显累赘,如“梁苑”实指地名,在诗中并非必要,且“若为”句与前后内容重复。刘禹锡删去这两句,以写景起句,不仅构思精巧,而且用语精炼。《柳枝词》虽改编自白居易原作,但词约义丰,结构严谨,充分展现了刘禹锡的艺术匠心。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看,首句诗人借眼前清幽的江畔春景,借杨柳意象暗抒别离之意,虽未直接提及怀人,思念之情却已溢出。次句叙事,化用白居易诗句,只点明时间地点,引发读者对往事的好奇与期待。第三句揭晓答案,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离别场景,增强情感共鸣。末句作为主旨句,倒装的“到今朝”呼应前文时间,“无消息”铺垫“恨”意,而这“恨”实则是对故人深深的思恋与牵念。整首诗借景抒情,在含蓄委婉中蕴含深沉复杂的情感,尽显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上一篇:唐·李白《妾薄命》
下一篇:唐·李白《感遇·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