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shǐ
shī
·
·
biàn
shuǐ

朝代:唐作者:胡曾浏览量:2
qiān
cháng
dàn
kāi
wáng
suí
làng
jiǔ
tiān
lái
jǐn
fān
wèi
luò
gān
chóu
chàng
lóng
zhōu
gèng
huí

译文

千里长的运河一旦开凿成功,隋朝灭亡的危机就如九天之浪般汹涌而来。隋炀帝乘坐的华丽龙舟上的锦帆还未收起,战争的干戈就已经响起,如今只剩下无尽的惆怅,那豪华的龙舟也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逐句剖析

"千里长河一旦开":千里长的运河一旦开凿成功,

"亡隋波浪九天来":隋朝灭亡的危机就如九天之浪般汹涌而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隋炀帝乘坐的华丽龙舟上的锦帆还未收起,战争的干戈就已经响起,

# 干戈:指战争。

"惆怅龙舟更不回":如今只剩下无尽的惆怅,那豪华的龙舟也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史诗·汴水》是唐代诗人胡曾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以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为背景,前两句直述大运河工程的浩大与隋朝骤亡的关联,暗含对统治者滥用民力的批判;后两句通过炀帝龙舟巡游与民变战火并存的场景,揭露其穷奢极欲与政权崩塌的因果。全诗以凝练笔法浓缩历史兴衰,借古讽今,批判统治者的奢靡暴政,警示后世勿蹈覆辙,语言质朴却意象宏阔。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胡曾(?~?),唐代诗人。号秋田,邵阳(今属湖南)人。咸通中举进士不第,后入蜀,为路岩、高骈诸人幕僚。其诗托古讽今,意存劝戒,通俗明快,以咏史诗见长。他依据儒家正统思想评述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所作《咏史诗》3卷,收150首,皆七绝,常被后来讲史小说所引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史诗。这首诗介绍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体现了历史发展的无情与残酷,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教训的痛惜。

2. 分段赏析

“千里长河一旦开”这一句直接点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千里长河”形象地描绘出大运河规模的宏大,它绵延千里,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一旦开”强调了其开凿的突然性和工程启动的迅速。从历史角度看,隋炀帝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满足个人私欲等多方面原因,下令大规模开凿运河。这里一个“开”字,简洁有力地展现出隋炀帝的决策所带来的巨大影响。诗人用这种直白的表述,为全诗奠定了叙事的基础,如同为一幅历史画卷拉开了序幕,让读者直接面对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就像一座巨大的历史建筑,“开”这个动作是它最初的奠基,后续的一切都围绕此展开。“亡隋波浪九天来”此句紧承上句,将大运河的水流比作导致隋朝灭亡的汹涌波浪。“亡隋”明确指出了这一历史结果,即隋朝的覆灭。“波浪”既形象地描绘了运河水的汹涌奔腾,又寓意着由开凿运河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和动荡如同波浪一般,来势汹汹。“九天来”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力量的强大和不可阻挡,仿佛是从天而降的巨大灾难。在历史上,隋炀帝开凿运河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加速了隋朝的灭亡。诗人用这样的比喻,深刻地揭示了开凿运河与隋朝灭亡之间的因果关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无情和必然性。“锦帆未落干戈起”这句中“锦帆”指代隋炀帝乘坐的华丽龙舟,描绘出隋炀帝乘船出游时的奢华场景。“未落”说明此时隋炀帝的享乐之旅还未结束,他还沉浸在奢靡的生活中。然而,“干戈起”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干戈”代表战争,意味着在隋炀帝沉迷于享乐之时,各地已经爆发了起义和战乱。这一句通过时间上的对比,突出了隋朝统治的脆弱和不堪一击。它揭示了隋炀帝不顾百姓死活、只顾自己享乐的行为最终引发了严重的后果,使国家陷入了动荡和战争之中。就像一场华丽的盛宴还未结束,外面却已经战火纷飞,这种强烈的反差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历史的讽刺和残酷。“惆怅龙舟更不回”这句中“惆怅”一词表达了诗人对隋炀帝命运的感慨和惋惜。“龙舟更不回”则形象地描绘出隋炀帝再也无法乘坐他的龙舟回到京城,暗示了他的悲惨结局。在历史上,隋炀帝最终在江都被部下所杀,他的奢华生活和统治也随之结束。这句诗以一种略带哀伤的情感收尾,让读者在感叹历史兴衰的同时,也对隋炀帝的行为和命运进行反思。诗人通过这一句,不仅描绘了隋炀帝个人的悲剧,也象征着一个朝代的终结。它就像一首历史的挽歌,在读者心中久久回荡,引发人们对历史教训的深刻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卢纶《晚次鄂州》

下一篇:唐·崔道融《梅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