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开远见汉阳城":雾散云开远远望见汉阳城,
# 汉阳城:今湖北汉阳,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
"犹是孤帆一日程":孤舟漂游还要走一日路程。
# 一日程:指一天的水路。
"估客昼眠知浪静":商贾在白日睡觉知道浪静,
# 估客:商人。
"舟人夜语觉潮生":船夫在夜间说话感到潮生。
# 夜语:晚上说话。,舟人:船夫。
"三湘衰鬓逢秋色":看三湘秋色两边鬓发衰白,
# 衰鬓逢秋色:是说衰鬓承受着秋色。这里的鬓发已衰白,故也与秋意相应。一作“愁鬓”。,三湘:湘江的三条支流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这里泛指汉阳、鄂州一带。
"万里归心对月明":望万里明月思归心意更增。
"旧业已随征战尽":家乡旧业已经被战乱毁尽,
# 征战:指安史之乱。
"更堪江上鼓鼙声":哪堪再听见江上鼓角生生。
# 鼓鼙:军用大鼓和小鼓,后也指战事。,江:指长江。,更堪:更难堪,犹岂能再听。
中唐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卢纶(742?~798?),唐代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西南)人。大历中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卢纶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多唱和、赠答、送别、思归之作,也有反映军士生活的作品,如《和张仆射塞下曲》较有名。其部分描写山林风景之作,也与盛唐诗人声气相接。代表作品有《腊月观咸宁王部曲擒虎歌》《无题》。著有《卢户部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诗。描绘了行旅途中的孤寂与艰辛,揭示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颠沛流离之苦,抒发了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以及渴望归乡却不得的无奈与惆怅。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则将个人命运与战乱现实直接关联,悲怆之情喷薄而出。诗人直言昔日家业在战火中化为乌有,这已是锥心之痛,而漂泊江上时,耳畔传来的战鼓声更让他难以承受。“已尽”“更堪”等词强化了递进的悲痛,直白地控诉战争对百姓生活的摧毁,既抒发了对动荡时局的厌弃,也道出了乱世中百姓朝不保夕的惶恐,情感真挚浓烈,直击人心。
3. 分段赏析
首联“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紧扣“晚次鄂州”的诗题,却不着痕迹。“云开远见汉阳城”,此句巧妙点出行进方向。鄂州与汉阳相隔甚远,因此下句“犹是孤帆一日程”自然道出实情。如此迢迢长路,本非肉眼所能直视。然而诗人归心似箭,日日翘首盼归,恰逢天际云开雾散,便急切引颈眺望,恍惚间竟觉汉阳城已在眼前,恨不能即刻抵达。只可惜暮色渐浓,行程须延至明日,细细盘算,竟还有整整一日的漫长路途。“犹”字如一声喟叹,将诗人的迫切焦灼展露无遗;“孤”字恰似一抹暗影,勾勒出旅途的孤寂凄凉。颔联“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笔触转向舟中日常,实则是回溯旅途中百无聊赖的时光。“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寥寥十四字,便勾勒出两幅画面:白日里风平浪静,商贾们沉入酣眠,尽享旅途安逸;夜幕下江潮暗涌,船夫们谈天说地,自有一番悠然。这闲适安然的氛围,却愈发衬托出诗人辗转难眠的焦灼心境,恰似平静水面下翻涌的暗流。颈联“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直抒身世飘零之叹与浓烈思乡之情。漂泊于江湘之间,国破家亡的愁绪如霜雪,悄然染白双鬓;恰逢萧瑟秋意正浓,这满怀愁思更无处排解。离家万里,归期遥遥,一腔乡情,唯有寄与天上明月。“逢”字将白发与秋色交融,恰似愁绪层层叠加;“对”字把人心与明月相对,蕴含无尽怅惘。而“秋”与“心”两字,更暗藏“愁”意,诗人匠心独运,不着痕迹地将愁情融入诗句肌理。尾联“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直接抒发诗人的深沉感慨。“旧业”是曾经维系生计的根基,却早已在战火中化为乌有;“鼓鼙”声声,是连绵不绝的战乱写照。战争已使诗人颠沛流离、倾家荡产,漂泊江海之际,又怎能再承受战鼓的轰鸣?“更堪”实为“更哪堪”的凝练表达,字里行间藏着无尽悲怆。其言外之意令人心惊——即便已失去一切,逃难途中仍需提心吊胆,生怕再遇兵灾。若真的不幸遭遇,这份苦难实在令人难以承受,道尽乱世中百姓的无奈与悲戚。
4. 作品点评
全诗以细腻笔触,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诗人将自身颠沛流离的真实遭遇与切肤之痛融入诗篇,字字饱含血泪,句句凝聚真情,使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其中,颔联以“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的白描手法,将旅途见闻刻画得纤毫毕现,于细微处见真章;颈联“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则以精妙的遣词造句,巧妙熔铸飘零之叹与思乡之情,景语皆情语,读来令人低回婉转,一唱三叹,堪称全诗点睛之笔。
# “估客”一联,曲尽江行之景,真善写物也。予每诵之。
宋曾季狸《艇斋诗话》
# 第四句尤妙,但对上句却浅。五、六迥别。结宛转,极悲。
明高棅《批点唐诗》
# 旲逸一评:次联老江湖语,三联语忽不测,结悲,酷入情。
明高棅《唐诗正声》
# 何景明曰;二联妙。田艺衡曰:乱后之辞,可怜。陈继湍曰:旅思动人。伤感却不作异调,故佳。郭浚曰:情景不堪萧瑟。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总是彻夜未眠急归情绪也,后四句一气赶下,是倒卷(“估客昼眠”二句下)。
清钱朝鼒《唐诗鼓吹笺注》
# 初联世所共称,不知次联更胜。
明末清初邢昉《唐风定》
# 前解写尽急归神理。言望见汉阳,便欲如隼疾飞,立抵汉阳,而无奈计其远近,尚必再须一日也。三、四承之,言虽明知再须一日,而又心头眼底,不沉忽忽欲云。于是厌他估客,胡故昼眠;喜他舟人,斗地夜语。盖昼眠,便是不思速归之人,夜语,便有可以速云之理也。若只作写景读之,则既云“浪静”,又云“潮生”,此成何等文法哉!后解言吾今欲归所以如此急者,实为鬓对三湘,心驰万里,传闻旧业,已无可归,而连日江行,鼓鼙不歇,谁复能遣?尚堪一朝乎哉!
明末清初金人瑞《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诗有高静之气,故白描而绝远于俚。
清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
# “浪静”映“公开”,“夜语”由于“晚次”。三、四构句,曲尽水程情景,气度大方精妙。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
# 惊魂不定,贪程难待,合下四句读之,其意味更长。
清何焯《唐三体诗评》
# 前半极写归心之迫,却不露所以“次”之故,至结解码器方说明,读之但沉其如画耳。浪静则可以兼程,潮生更宜夜发,乃胡为淹此留也?发“次”字,暗呼起江上兵阻,非无眼之铺叙。
清何焯《唐律偶评》
# 屈复云:一归心急,二有咫尺千里意。中四“衰鬓”“归心”,人眼中耳中无限悲凉,故客眠人语,秋色月明,种种堪愁。用意深妙,全以神行,若无题无涉者,结言归亦无益,将来不知作何景象,愁无已时也。
清毛张健《唐体肤诠》
# 有情景,有声调,气势亦足,大历名篇。
清乔亿《大历诗略》
# 第六句中“归心”二字,是一篇之眼。前五句写归心之急,后二句写归心所以如此急之故。“万进而逢秋色”则愁鬓不胜憔悴。“对月明”则归心愈觉凄惶,字字真情,字字实理。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 写景亲切(“舟人夜语”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起句点题。次句缩转。用笔转折有势。三、四兴在象外,卓然名句,五、六亦兼情景,而平平无奇。收切鄂州,有远想。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作客途诗,起笔须切合所在之境,而能领起全篇,乃为合作。此诗前半首尤佳。其起句言:江天浩莽,已远见汉阳城郭,而江阔帆迟,尚费行程竟日,情景真切,句法亦纡徐有致。三句言:浪平舟稳,估客高眠。丹在湍急处行舟,篙舻声终日不绝,唯江上扬帆,但闻船唇啮浪,吞吐作声,四十我人语,水窗倚枕,不沉寐之酣也。四句言:野岸维舟,夜静闻舟人相唤,加缆扣舷。众声杂作,不闻而知为夜潮来矣。诵此二句,宛若身在江船容与之中。可见诗贵天然,不在专工雕琢。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上一篇:唐·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下一篇:唐·胡曾《咏史诗·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