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óu
cuī
shí
sān
shì
dēng
lěi
shān
yuán
jiàn

朝代:唐作者:岑参浏览量:1
lěi
tiān
qíng
wàng
zhū
fēng
jìn
jué
yuán
jiāng
shù
běi
xié
lǐng
yún
西
kuàng
kàn
rén
xiǎo
cháng
kōng
gòng
niǎo
gāo
shān
yǎng
zhǐ
pān

译文

在玉垒山天气晴朗时远望,感觉周围的山峰都变得低矮了。故乡在江水、树木的北面,西斜的落日悬挂在山顶云朵的西边。站在旷野上看山下的人显得十分渺小,极目长空,仿佛自己能与飞鸟平齐。这座高山只能让人徒然瞻仰,却不能每天都攀登上去。

逐句剖析

"玉垒天晴望":在玉垒山天气晴朗时远望,

"诸峰尽觉低":感觉周围的山峰都变得低矮了。

"故园江树北":故乡在江水、树木的北面,

"斜日岭云西":西斜的落日悬挂在山顶云朵的西边。

# 岭:一作巅。

"旷野看人小":站在旷野上看山下的人显得十分渺小,

"长空共鸟齐":极目长空,仿佛自己能与飞鸟平齐。

"高山徒仰止":这座高山只能让人徒然瞻仰,

"不得日攀跻":却不能每天都攀登上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酬崔十三侍御登玉垒山思故园见寄》是唐代岑参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据史料记载,此诗成于767年,彼时岑参刚卸任嘉州刺史。当时诗人登上成都玉垒山,以“玉垒天晴望,诸峰尽觉低”勾勒出登高望远之景。诗中借“故园江树北”等意象,深切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诗借“旷野看人小,长空共鸟齐”的视角反差,呈现出壮阔的自然景观。而尾联“高山徒仰止”,则隐隐流露出诗人对自身人生境遇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彼时岑参卸任嘉州刺史,寓居于成都。据文献所述,崔十三侍御(也就是崔宁)曾登上玉垒山,赋诗一首并寄赠予岑参,诗人便以这首诗回赠友人。诗中“故园江树北”提及的江陵(今湖北荆州),乃是岑参自安史之乱后,长久以来魂牵梦绕的故乡。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酬赠思乡诗。描绘了诗人在成都玉垒山登高远眺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江陵深深的思念之情,还蕴含着诗人对人生境遇的复杂感慨。

2. 写作手法

对比:“旷野看人小,长空共鸟齐”,在广袤的旷野之中,人与旷野相比显得渺小,而在长空之下,诗人感觉自己仿佛与飞鸟平齐。这里将“人小”与“鸟齐”形成对比,通过这种大小、高低的反差,突出了旷野的辽阔和长空的高远,营造出一种反差。夸张:“旷野看人小,长空共鸟齐”即便身处旷野,人也不会显得极小,但诗人通过“看人小”这种夸张表述,极度强调了旷野的广阔无垠,人仿佛变得微不足道,从而突显视野之开阔。“长空共鸟齐”写诗人站在高处,感觉自己仿佛与天空中的飞鸟平齐,实际上人不可能真正与鸟处于同一高度,但这样的夸张描绘,生动地营造出一种仿佛与天空、飞鸟融为一体的意境,进一步突出登高时视野的辽远开阔。化用:“高山徒仰止”化用了《诗经・小雅・车舝》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原句表达对高尚品德的敬仰,此处岑参化用此句,表面写面对高山只能徒然仰望,实则借高山表达对友人或某种难以企及的境界、境遇的感慨,含蓄地抒发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无奈与向往。

3. 分段赏析

首联“玉垒天晴望,诸峰尽觉低”,描绘了诗人在玉垒山天晴时登高远望的情景。站在玉垒山上,视野开阔,其他山峰在眼中都显得低矮,既写出了玉垒山的高耸,也展现出诗人登高时视野的开阔与心境的豪迈。颔联“故园江树北,斜日巅云西”,由眼前景转向对故园的思念。诗人遥想故园在江树的北面,而此刻斜阳正落在山顶云朵的西边。以故园方位与眼前落日之景,含蓄地表达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景中含情,意境悠远。颈联“旷野看人小,长空共鸟齐”,继续描写在玉垒山上的所见。从山上俯瞰旷野,人显得十分渺小;极目长空,自己仿佛与飞鸟平齐。此联从视觉角度,进一步凸显出玉垒山的高峻以及视野的广袤,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在天地间的渺小之感,增添了几分孤独情绪。尾联“高山徒仰止,不得日攀跻”,“高山仰止”用典,表达对友人所寄诗篇的赞美,也暗指对友人品德或才华的敬仰。然而,“不得日攀跻”则表示虽心生向往,却无法每日都攀登玉垒山与友人同游。此句在表达对友人情感的同时,也传达出一种遗憾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岑参《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见呈》

下一篇:唐·岑参《南楼送卫凭(得归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