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ìng
chóu
pàn
guān
shǐ
使
yuàn
shì
jiàn
chéng

朝代:唐作者:岑参浏览量:1
gōng
shì
zhǐ
shì
xián
cǎo
gēn
qīn
zhù
chǔ
tái
shàng
mén
guān
yǐn
yàn
shí
jiàn
niǎo
juàn
lián
qíng
duì
shān
xīn
shī
yín
wèi
zuó
mèng
dōng
huán

译文

公府之中每日无事可办,我们同僚只是觉得清闲。野草根根扎到柱下基石,青苔片片已将大门爬满。砚水之中时而掠过鸟影,卷起帘子面对青天群山。新的诗作至今尚未吟成,昨天夜间又在梦中东还。

逐句剖析

"公府日无事":公府之中每日无事可办,

# 公府:即岑参及其同僚的办公处。

"吾徒只是闲":我们同僚只是觉得清闲。

"草根侵柱础":野草根根扎到柱下基石,

# 柱础:柱子的基石。

"苔色上门关":青苔片片已将大门爬满。

# 门关:门闩。,苔:青苔。

"饮砚时见鸟":砚水之中时而掠过鸟影,

# 饮砚:鸟影掠过,如饮砚水。

"卷帘晴对山":卷起帘子面对青天群山。

"新诗吟未足":新的诗作至今尚未吟成,

"昨夜梦东还":昨天夜间又在梦中东还。

# 东还:东归。诗人在西北边塞,故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见呈》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五言律诗。此诗描写的是幕府中清闲宁静的生活,首联点出“闲”字,以疏淡的笔调引出全诗;中间四句借助在公府中看到、听到的景物,展现闲静的生活与闲适的情调;最后两句承接上文抒发思乡之情。诗作写近景细致入微,写远景场面开阔,笔法轻松疏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天宝十三载(754年),岑参前往北庭都护府,在封常清的军幕中任职,此诗便是他与同僚李栖筠的酬和之作。当时恰逢封常清受降回军,北庭一带暂时安定无战事,诗中所描绘的,正是这一时期幕府里清闲宁静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酬和诗。描绘了封常清军幕中暂时安定的闲静生活,展现了近景刻画入微、远景场面开阔的笔法特点,表达了诗人在幕府生活中的闲适情调与暗藏的思乡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饮砚时见鸟,卷帘晴对山”,描绘出鸟来饮砚水、晴天卷帘见山的画面,借这些宁静美好的景色,抒发诗人在使院闲适的心境。而“昨夜梦东还”,借梦境表达思乡之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细节描写:“草根侵柱础,苔色上门关”,通过对草根长到柱础、苔色蔓延上门关这些细微之处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使院环境的清幽、静谧,暗示出这里的清闲少有人至。

3. 分段赏析

诗的首联以“日无事”“只是闲”从两方面点出“闲”字,“日”与“只”二字更强化了这份闲意。“闲”既是全诗核心内容,也是基本情调,以疏淡笔调开启全篇。颔联和颈联借公府内外的所见所闻,铺展闲静生活与闲适意趣。“草根侵柱础,苔色上门关”聚焦府内景致:因少人往来,野草蔓延至柱础、青苔爬上关门,正应“公府日无事”;而诗人能细察柱础间的草根、门关上的苔色,恰显“吾辈只是闲”。上句绘形、下句描色,“侵”“上”二字生动摹写草根与青苔悄然生长之态,刻画极为细腻。“饮砚时见鸟,卷帘晴对山”转向府外景象。前句不直写飞鸟,却以鸟影掠过砚水似啄饮的画面间接呈现,由内及外的转换手法巧妙,“饮”字既形象又添意趣,这份闲情唯有“无事”时方能得见。后句以“卷帘”之举将视线引向府外,与上句手法同工,晴空下青山满目,尽显边塞开阔气象,这般逸致亦需“无事”为基。两句由近及远、一动一静,皆凸显闲静之趣。尾联“新诗吟未足,昨夜梦东还”承接前文写乡思:边地从容吟诗仍透着“闲”,而新诗未竟便被归乡梦打断,更显“闲”中乡思深切,极贴合客居异地的闲居情调。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闲”字为贯穿全篇的脉络,以乡思收束全诗。中间四句描绘闲居时所见的景物,写近景则细致入微,写远景则场面开阔,笔法轻松疏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诗所描绘的场景,是边塞金戈铁马、紧锣密鼓中一支舒缓的音符;是边塞生活急流中一个回光倒影的水谭。

不详辽宁师范大学教授高光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岑参《奉和杜相公初发京城作》

下一篇:唐·岑参《酬崔十三侍御登玉垒山思故园见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