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í

朝代:唐作者:韦应物浏览量:1
zhōu
xuān
liè
zhī
yáng
shí
biǎo
gōng
wěi
huáng
huáng
shí
xíng
shù
zhǐ
shí
fēng
quē
é
tái
xiǎn
jīn
rén
zhǐ
tuō
wén
sǎo
bái
hēi
fēn
kāi
mǎn
juàn
shí
jīng
qián
dòng
zhé
zǒu
yún
yún
chuǎn
wēi
xiāng
jiū
cuò
nǎi
shì
xuān
wáng
zhī
chén
shǐ
zhòu
zuò
shū
tiān
jiān
jīng
cháng
cún
shì
míng
qín
jiā
lóng
hái
shí
jié
shí
zhī
shì
rén
hào
yóu
gòng
chuán
chí
lái
shū
xuán

译文

周宣王在岐山之南举行盛大狩猎啊,刻石记载功绩闪耀辉煌。十块石头形如鼓状啊,历经风雨字迹残缺、苔藓斑驳难辨模样。如今有人用湿纸拓印文字,轻捶细扫后,黑白分明的拓本呈现纸上。忽然展开满卷文字却难以辨识,仿佛惊起潜龙蛰虫,腾起云气飘荡。字迹蜿蜒曲折,相互交错啊,原来是周宣王的史官史籀所创。这篇文字遗留天地之间,精深意涵长存于世却少人知详。秦始皇曾命人刻石记功,碣石和之罘岛上留有李斯的笔迹文章。世人虽喜好古物共同传扬这些石刻,但若拿来与石鼓文相比,差距悬殊难比荣光。

逐句剖析

"周宣大猎兮岐之阳":周宣王在岐山之南举行盛大狩猎啊,

# 周宣:即周宣王。

"刻石表功兮炜煌煌":刻石记载功绩闪耀辉煌。

# 煌煌:明亮辉耀貌;光彩夺目貌。

"石如鼓形数止十":十块石头形如鼓状啊,

"风雨缺讹苔藓涩":历经风雨字迹残缺、苔藓斑驳难辨模样。

# 缺讹:减少和变动。

"今人濡纸脱其文":如今有人用湿纸拓印文字,

"既击既扫白黑分":轻捶细扫后,黑白分明的拓本呈现纸上。

"忽开满卷不可识":忽然展开满卷文字却难以辨识,

"惊潜动蛰走云云":仿佛惊起潜龙蛰虫,腾起云气飘荡。

# 云云:周旋回转貌。

"喘逶迤":字迹蜿蜒曲折,

# 逶迤:曲折绵延貌。

"相纠错":相互交错啊,

"乃是宣王之臣史籀作":原来是周宣王的史官史籀所创。

"一书遗此天地间":这篇文字遗留天地之间,

"精意长存世冥寞":精深意涵长存于世却少人知详。

"秦家祖龙还刻石":秦始皇曾命人刻石记功,

"碣石之罘李斯迹":碣石和之罘岛上留有李斯的笔迹文章。

"世人好古犹共传":世人虽喜好古物共同传扬这些石刻,

# 共:一作法。

"持来比此殊悬隔":但若拿来与石鼓文相比,差距悬殊难比荣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石鼓歌》是唐代韦应物创作的古诗。诗开篇写周宣王于岐阳狩猎后刻石记功,石鼓历经风雨,苔藓斑驳、字迹残缺。今人濡纸拓文,却因文字难辨“惊潜动蛰”。后点明石鼓文为宣王臣史籀所书,赞其“精意长存”。又以秦代祖龙刻石(李斯笔迹)对比,凸显石鼓在古物传承、文字价值上的独特。诗人借对石鼓的咏叹,传递对古文化遗存的珍视,体现唐代文人好古情怀,语言古朴,于叙述中融入文化思索。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时期山水田园派诗人

韦应物(735?~790?),唐代诗人。字义博,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韦氏世为三辅名族,天宝时,为玄宗侍卫。后为滁州、江州刺史及左司郎中,官至苏州刺史。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山水田园诗,与陶渊明并称“陶韦”,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其各体皆擅长,但以五言古体成就最高。风格恬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白居易称其“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代表作品有《采玉行》《夏冰歌》《滁州西涧》等。有《韦苏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周宣大猎兮岐之阳,刻石表功兮炜煌煌”,此句开篇点题,追溯石鼓来历,讲述周宣王在岐山之南大规模狩猎后,刻石记载功勋,“炜煌煌”展现出刻石记功时的盛大与荣耀,传递出对历史事件的追溯与呈现。以“兮”字为标志,采用楚辞体式,增添古朴典雅的韵律感,“炜煌煌”这类叠词的运用,生动渲染出刻石表功的辉煌氛围。运用叙事性的起笔方式,为全诗奠定追溯古物历史的基调,引出后续对石鼓的描述。“石如鼓形数止十,风雨缺讹苔藓涩”,聚焦石鼓外观,说明石鼓形状像鼓,数量共十枚,又描绘历经风雨侵蚀,字迹残缺、被苔藓覆盖而显得斑驳晦涩的状态,体现出石鼓历经岁月沧桑后的模样。“石如鼓形”简洁明了勾勒外形,“风雨缺讹苔藓涩”用凝练文字,将自然侵蚀、苔藓附着的细节呈现,让读者直观感受石鼓的古旧。是对前文“刻石表功”的延续与补充,从记功的辉煌转入石鼓现存的残损,形成今昔对比的潜在铺垫。“今人濡纸脱其文,既击既扫白黑分。忽开满卷不可识,惊潜动蛰走云云”,内容主题围绕今人拓取石鼓文字展开,叙述人们用濡湿纸张拓印文字,经过捶打、清扫,呈现出黑白分明的拓片,可拓片展开却难以辨识,仿佛惊动潜藏虫类般,文字“走云云”,生动展现石鼓文字因残损而神秘难辨的状态。“濡纸脱其文”“既击既扫”细致描述拓文过程,“忽开满卷不可识”形成转折,“惊潜动蛰走云云”用夸张、拟物手法,赋予文字动态感,增添诗歌趣味性。通过动作描写、奇妙想象,将静态的拓文过程与文字状态写得鲜活,强化石鼓文字的独特与难识。“喘逶迤,相纠错,乃是宣王之臣史籀作”,在辨识文字基础上,点明石鼓文字是周宣王臣子史籀所写,“喘逶迤,相纠错”形象描绘文字笔画曲折、相互交错的形态,既呼应前文文字难识,又完成对作者的溯源。以简洁的字词摹写文字样貌,“喘”“逶迤”“纠错”等词,精准勾勒笔画特点,古朴且生动。承接前文拓文、辨字内容,自然引出文字作者,让石鼓文化价值进一步明晰,是内容推进的关键环节。“一书遗此天地间,精意长存世冥寞”,强调石鼓文字这一作品留存天地间,其中蕴含的精深意趣虽在世间少有人懂(“世冥寞”),但依然长存,传达出对石鼓文化价值的推崇与对其鲜被理解的叹惋。“一书遗此天地间”简洁庄重,凸显石鼓文的珍贵与历史厚重,“精意长存”直抒对文字内涵的肯定,“世冥寞”则添一抹孤寂色彩。从具体的文字、作者,上升到对文化传承、精神留存的思考,深化诗歌主旨。“秦家祖龙还刻石,碣石之罘李斯迹。世人好古犹共传,持来比此殊悬隔”引入秦始皇(祖龙)刻石(如碣石、之罘的刻石,为李斯笔迹)进行对比,指出世人虽同样喜好古物并传承,但将二者相比,差距悬殊,突出石鼓在文化价值、历史意义等方面的独特与珍稀。“秦家祖龙”“李斯迹”简洁点出对比对象,“殊悬隔”明确表达差距,干脆有力。运用对比手法,拓展诗歌视野,从石鼓个体拓展到古刻石群体,在对比中强化石鼓的独特地位,引发读者对不同古文化遗存价值的思索。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韦应物《王母歌(一作玉女歌)》

下一篇:唐·韦应物《宝观主白鸲鹆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