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uò
zhōng
sòng
sān
huán
yáng
zhōu

朝代:唐作者:孟浩然浏览量:2
shuǐ
guó
biān
zhōu
xíng
gòng
shǐ
使
fēng
xiàn
jūn
cóng
zhāo
jiàn
xiāng
zhōng
jiā
jiǔ
nán
guī
hèn
tóng
yīn
shū
ruò
yǒu
wèn
jiāng
shàng
huì
xiāng
féng

译文

水乡广阔无垠,没有边际,我们一同乘着风势,驾舟航行。我羡慕你将踏上归途,日日夜夜都能见到乡中父老亲友。而我也已离家多时,心中满是对南归的渴望,却遗憾不能与你同行。若将来有机会互通音信,或许在江水之上,我们还会再度相逢。

逐句剖析

"水国无边际":水乡广阔无垠,没有边际,

# 水国:即水乡,江河湖泊纵横的地区。这里当指扬州一带。

"舟行共使风":我们一同乘着风势,驾舟航行。

# 使风:借助风力行船。使:一作便。,共:一作兴。

"羡君从此去":我羡慕你将踏上归途,

# 羡:一作怜。

"朝夕见乡中":日日夜夜都能见到乡中父老亲友。

# 乡中:指乡中父老亲友。

"予亦离家久":而我也已离家多时,

# 予:一作余。

"南归恨不同":心中满是对南归的渴望,却遗憾不能与你同行。

# 不同:指不能一同南归。,恨:遗憾。,南归:襄阳在洛阳南,故称。

"音书若有问":若将来有机会互通音信,

# 问:打听。,音书:音讯,书信。

"江上会相逢":或许在江水之上,我们还会再度相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洛中送奚三还扬州》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五言律诗。诗中开篇描绘水国行舟之景,借景抒情。颔联直抒对友人能归乡的羡慕之情,颈联则转入自身,流露离家久却不能同归的遗憾。尾联设想日后音书往还、江上相逢之景,蕴藉深情。全诗以对比、设问、反衬为主,语言质朴自然,于平淡中见真挚。其最大特点在于情感表达细腻而真实,将送别时的不舍、对友人归乡的歆羡以及自身羁旅的怅惘,交织融合,不事雕琢却感染力十足。该诗既体现了孟浩然送别诗的风格,也展现了唐代送别诗中常见的游子思乡与惜别友人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洛中送奚三还扬州》由唐代孟浩然创作。当时孟浩然久滞洛阳,约在开元十四年(726)春夏之交。友人奚三同为羁居洛阳的游子,此时即将返回扬州。孟浩然长期客居他乡,在这样的情境下,因友人归乡触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与对友人的惜别之意,遂写下此诗相赠。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以送别为题的五言律诗。描绘了友人奚三即将从洛阳返回扬州,诗人在送别之际,借水国舟行之景,表达了对友人能归乡的羡慕,以及自己久客他乡无法同归的遗憾,蕴含着真挚的惜别之情与思乡之意。

2. 写作手法

对比:“羡君从此去,朝夕见乡中。余亦离家久,南归恨不同。”将友人奚三即将回到家乡,很快就能朝夕见到故乡景象,与自己虽也离家已久却不能一同南归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以及不能归乡的遗憾与惆怅。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水国无边际,舟行共使风。”描绘出辽阔无边的水乡景色,行舟借助风力轻快前行。以这样开阔、顺利的行舟之景,反衬出诗人内心因不能归乡而产生的愁绪,乐景衬哀情,更显其思乡之苦与不能归乡的无奈。设问:“音书若有问,江上会相逢。”假设友人来信询问自己的情况,诗人以“江上会相逢”作答。通过这种自问自答的方式,既巧妙地表明了自己的归隐意向,又传达出与友人后会有期的信念,慰藉了彼此的情谊,深化了情感表达。

3. 分段赏析

首联:“水国无边际,舟行共使风。”此联描绘出辽阔无垠的水乡景象,水国浩渺不见边际,行舟借助风力前行。诗人以开阔的笔触勾勒出旅途环境,“无边际”凸显出水乡的广袤,为友人的归乡之行渲染出一种自由、顺畅的氛围,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友人顺遂归乡的祝愿,同时以景起兴,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做铺垫。颔联:“羡君从此去,朝夕见乡中。”诗人直接抒发对友人的羡慕之情,羡慕奚三从此踏上归乡之路,很快就能朝夕见到故乡。“羡”字直白地表达出内心的情感,“朝夕见乡中”则具体描绘出友人归乡后与故乡相伴的情景,这种羡慕之情背后,是诗人自己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以及不能归乡的遗憾。颈联:“余亦离家久,南归恨不同。”诗人转而诉说自己的情况,表明自己同样离家已久,却遗憾不能与友人一同南归。“亦”字强调自己与友人相同的离家处境,“恨不同”直接道出内心的怅恨,将诗人对归乡的渴望以及无法成行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进一步深化了思乡的主题。尾联:“音书若有问,江上会相逢。”运用设问手法,假设友人来信询问,诗人以“江上会相逢”回应。一方面表明自己有归隐江湖之意,另一方面传达出与友人后会有期的信念,给友人以慰藉,也展现出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同时,“江上会相逢”似乎暗示诗人对未来行程的预想,增添了诗歌的余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水国无边际”与“木落雁南渡”较“八月湖水平”尤胜,学孟当于此着眼。

宋末元初刘辰翁《王孟诗评》

# 钟云:此与上篇,一篇只如一句,然易于弱,太白有此法。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唐云:诗多如此,对偶便可废,何以称律?所谓不可无一不工。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文从字顺,音韵铿锵,八句皆无对偶。

宋严羽《沧浪诗话》

# 只似说话,却妙。

明李梦阳《孟浩然诗集》

# 《洛中送奚三还扬州》,一气如话,此之谓志。

清张谦宜《絸斋说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孟浩然《晚春卧病寄张八》

下一篇:唐·李白《杭州送裴大泽赴庐州长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