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ǐng
běi
驿

朝代:唐作者:宋之问浏览量:2
yáng
yuè
nán
fēi
yàn
chuán
wén
zhì
huí
xíng
shū
wèi
guī
lái
jiāng
jìng
cháo
chū
luò
lín
hūn
zhàng
kāi
míng
zhāo
wàng
xiāng
chù
yīng
jiàn
lǒng
tóu
méi

译文

十月份的时候大雁就开始南飞,据说飞到大庾岭,它们就全部折回。我还未到达目的地,还要继续前行,真不知什么时候我才能再次归来。潮水退落了,江面静静地泛着涟漪,深山林中昏暗,瘴气浓重散不开。来日我登上高山顶,向北遥望故乡,应该能看到那山头上初放的红梅。

逐句剖析

"阳月南飞雁":十月份的时候大雁就开始南飞,

# 南飞雁:雁常于九月南飞,正月北上,又称“随阳鸟”。,阳月:古代以十月为阳月。

"传闻至此回":据说飞到大庾岭,它们就全部折回。

# 至此回:到此即回,指鸿雁南飞至大庾岭即栖息于此,不再南下,待来年春天再往回飞。此,指大庾岭。,传闻:传说,听说。

"我行殊未已":我还未到达目的地,还要继续前行,

# 殊未已:实在是不能停下来。殊,很,实。,我行:指诗人自己要去的贬谪之地。

"何日复归来":真不知什么时候我才能再次归来。

"江静潮初落":潮水退落了,江面静静地泛着涟漪,

# 潮初落:潮水刚落。,江:此指赣江上游的章水,源出大庾岭北麓。

"林昏瘴不开":深山林中昏暗,瘴气浓重散不开。

# 不开:不散。,瘴:南方湿热蒸郁之气,称为瘴气。古人认为,瘴气是疟疾等传染病的病源。,昏:昏暗,迷茫不清。

"明朝望乡处":来日我登上高山顶,向北遥望故乡,

# 望乡处:远望故乡的地方,指站在大庾岭高处。

"应见陇头梅":应该能看到那山头上初放的红梅。

# 陇头梅:大庾岭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范,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赠范晔》)当用其事。陇头,岭上高处。陇,山陇。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大庾岭北驿》是唐代诗人宋之问的诗作,出自《全唐诗》。作为一首工整的五言律诗,以细腻笔触勾勒诗人流放途中的所见所想。诗人巧妙借景抒情,援引“雁过梅岭不再南行”的古老传说,将个人跌宕起伏的仕途境遇与眼前苍茫风物相融,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对宦海沉浮的喟叹,以及萦绕心间的深切思乡之情。全诗行文低回婉转,字里行间浸透真挚情思。诗人匠心独运,虽通篇未着一“愁”字,却以“阳月南飞雁”的怅惘、“江静潮初落”的寂寥、“林昏瘴不开”的迷茫,将愁绪编织于每一处景物之中。在谋篇布局上,诗人以情驭景,又借景衬情,使情景浑然交融。或借大雁北归反衬自身南行之悲,或借瘴气弥漫暗喻前途未卜之惧,将流放的悲戚、思乡的愁绪渲染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动容,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诗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

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进士,后因趋附谄事张易之兄弟受牵连被贬。宋之问是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其诗多应制唱和之作,格律严整,文辞华丽。早期作品词采音韵精切工整,晚期流放途中所作诗,写景抒情,内容充实,含蓄凝炼。代表作品有《题大庾岭北驿》《过蛮洞》《渡汉江》等。著有《宋之问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题大庾岭北驿》由唐代诗人宋之问所作,是作者被流放到岭南,途经大庾岭时,写在岭北驿站的作品。宋之问在武则天时期是有名的宫廷诗人,和沈佺期齐名,很受宠。后来武则天退位,他因为和张易之结交,在神龙元年(705)二月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东)参军。古代传说,大庾岭南北的梅花因为气候不同,岭南的梅花落尽了,岭北的才开放。古人觉得这是中原和岭南的分界。而唐代很多罪人都被流放到岭南,大庾岭因此成了罪人们南下途中的一个重要标志。这种一岭分隔南北的情况,往往会给被贬的人带来很大的心理冲击。宋之问从宫廷近臣突然变成被贬的罪人,远离家乡和亲友,独自流放到岭南,心里的痛苦悲伤可想而知。所以他到了大庾岭附近,感慨自己的遭遇,先后写了三首诗,除了这一首,还有《早发大庾岭》和《度大庾岭》。这首《题大庾岭北驿》,应该是过岭前一天,在岭北的驿站里写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诗。描写了诗人在大庾岭北驿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被贬谪的痛苦哀伤之情,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迷茫和对未来的担忧。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描绘十月南飞的大雁至大庾岭便折返回程的景象。大雁的归返与诗人被迫继续南下的命运形成鲜明对照,景中含情,奠定了全诗忧伤的基调。这一景象不仅是自然现象的描写,更暗喻诗人有家难归的悲愁,大雁尚可按时回归,自己却要远离故土,漂泊异乡,思乡与被贬的双重痛苦交织在一起。用典:“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陇头梅”用了陆凯折梅赠范晔的典故。南朝宋时,陆凯从江南寄梅花一枝给长安的范晔,并赠诗说:“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诗人借此典故,表达了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和想要传递信息的愿望,希望能像陆凯寄梅一样,给故乡的亲人带去自己的消息。反衬:以景衬情,“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潮水刚退,江面归于平静,这种“静”并非安宁,而是被贬途中无人陪伴、前路茫茫的孤寂。湿热的瘴气弥漫不散,既写出了岭南环境的恶劣,也暗喻诗人处境的艰难。平静江景反衬出山林的压抑混沌,借此展示出诗人内心的愁绪与前路迷茫。

3. 分段赏析

首联“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开篇两句,诗人以细腻笔触勾勒所见之景,并由景生情,自然联想起大庾岭特有的传说——每逢十月,北雁南飞至此便不再南行。这一传说如同一把钥匙,瞬间开启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乡闸门,浓郁的怀乡之情如潮水般奔涌而出,悲怆之音自然而然地流淌于字里行间。颔联“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在此,诗人巧妙地将自己与大雁作比:南飞的大雁行至大庾岭便可驻足北返,而自己却仍要继续南下,归期渺渺。这一强烈对比,瞬间将诗人内心深处的无奈与悲戚放大,无尽的伤感也随之倾泻而出。大雁尚有定期北归之时,而诗人却不知何时才能重归故里,留恋与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诗人以比兴之法,将人雁置于一处两两对照,沉郁幽怨之气扑面而来,“人不如雁”的慨叹更是暗含其中,将其内心深处痛苦复杂的情感,以含蓄委婉却又极为深刻的方式展现得淋漓尽致。颈联在人雁对比之后,五六两句,诗人转而描绘眼前景致:暮色四合之际,江潮渐渐退去,水面平静得近乎寂寥;林间雾气弥漫,瘴气缭绕,朦胧而混沌。这看似寻常的景象,却在诗人心中掀起千层浪,为其本就沉重的愁绪又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江水尚有潮起潮落、归于平静之时,而诗人内心的波澜却从未平息;丛林瘴气弥漫,遮蔽了视线,也模糊了诗人遥望故乡的目光,前路更是充满未知与迷茫。仕途失意的苦闷与深切的思乡之情交织在一起,面对如此景象,诗人心中的悲苦愈发难以承受。这恼人的景致,对于这位失意南行的逐臣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昏暗迷蒙的环境,恰似他此刻迷茫、怅惘的心境。因此,这两句在承接上文抒情的同时,巧妙地以景衬情,进一步渲染出凄凉孤寂的氛围,将诗人悲苦的情绪烘托得更加浓郁,使得情感的抒发更为深入、细腻,感染力也更加强烈。尾联“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尾联之中,诗人的思绪从眼前之景再次转向内心的情感抒发。他心中默默期许:待明日登上岭头之时,一定要再望一望故乡的方向。即便无法亲眼见到故乡的模样,若能看到岭头绽放的梅花,也是一种慰藉!此处,诗人巧妙化用南朝梁诗人陆凯“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典故,含蓄地表达出自己的思乡之情——虽无法归乡,但也渴望能如古人一般,寄一枝梅花,聊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与牵挂。

4. 作品点评

全诗以景为引,借自然风物的细腻描摹,将诗人贬谪的悲怆与思乡的愁绪娓娓道来,情感表达委婉含蓄却又力透纸背。通篇不着一个“愁”字,却处处萦绕着挥之不去的愁云惨雾,于静默中勾勒出缠绵悱恻的哀伤图景,尽显含蓄蕴藉之美。此诗在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上独出机杼,诗人精心雕琢词句,将旅途的困顿艰辛与浓烈的思乡之情熔铸一炉。每一处景物描写皆为情感铺陈,每一段旅途跋涉都化作愁思的具象,在景与情的交织碰撞中,迸发出直击人心的力量。字里行间流淌着的真挚情感,如泣如诉,将深沉的哀伤与沉痛渲染得淋漓尽致,令人读来肝肠寸断,久久难以释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凄咽欲绝。

明邢昉《唐风定》卷十二

# (前)四句一气旋折,神味无穷。

清孙洙《唐诗三百首》卷五

# 沉亮凄婉。

清姚鼐《五七言今体诗钞》

# 景同而语异,情亦因之而殊。宋之问《大庾岭》云:“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贾岛云:“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景意本同,而宋觉优游,词为之也。然岛句比之问反为醒目,诗之所以日趋于薄也。

清吴乔《围炉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牧《张好好诗》

下一篇:唐·杜甫《忆昔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