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ài
xià
shǒu

朝代:唐作者:常建浏览量:2
cháo
huí
wàng
xiāng
sūn
guī
chēng
wáng
tiān
jìng
chù
zhēng
zhàn
bīng
xiāo
wéi
yuè
guāng

译文

手持玉帛朝觐天子而回的乌孙国使者,屡屡回首遥望帝京长安,其归去之后,乌孙再也没有反叛称王。天涯边关寂静和平,了无征烟战尘,天上的战争云气早已烟消云散,化为日月光华,朗照着大地。

逐句剖析

"玉帛朝回望帝乡":手持玉帛朝觐天子而回的乌孙国使者,屡屡回首遥望帝京长安,

# 望帝乡:述其依恋不舍之情。帝乡:京城。,朝回:朝见皇帝后返回本土。,玉帛:古代朝聘、会盟时互赠的礼物,是和平友好的象征。后代遂有“化干戈为玉帛”之语。

"乌孙归去不称王":其归去之后,乌孙再也没有反叛称王。

# 不称王:放弃王号,即内服于唐朝。,乌孙: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此处借指唐代的西域国家。

"天涯静处无征战":天涯边关寂静和平,了无征烟战尘,

"兵气销为日月光":天上的战争云气早已烟消云散,化为日月光华,朗照着大地。

# 兵气销为日月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塞下曲四首(其一)》是唐代诗人常建创作的七言绝句。诗中“玉帛朝回望帝乡”以“玉帛”象征和平朝贡,暗含《左传》中“执玉帛者万国”的典故,凸显乌孙使臣对汉廷的臣服与眷恋;“乌孙归去不称王”则直指汉朝通过和亲政策实现边疆安定,呼应《汉书》记载的乌孙与汉室长期交好的史实。后两句“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以宏阔视野展现和平图景,“静”字与“天涯”形成空间延展,将昔日烽烟与今朝安宁对比,末句“兵气销为日月光”更以超现实的意象升华主题,被沈德潜赞为“句亦吐光”,赋予边塞诗雄浑壮丽的和平颂歌意境。全诗摒弃传统边塞诗的慷慨悲壮,独辟蹊径地通过历史叙事与象征手法,批判唐玄宗晚年黩武政策,寄托对弭兵息战的理想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常建(?~?),唐代诗人。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开元进士,曾任盱眙尉。常建的诗以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其诗多为五言,兴旨幽远。语言上,沿用汉魏古诗平直质朴、浅显流畅的语言风格;手法上,继承了古乐府与古诗中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基本范式;内容上,也基本依照古乐府与古诗中表现游子愁绪、人生无常、伤时感怀等主题进行创作。常建也善作边塞诗。代表作品有《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著有《常建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常建的主要创作活动集中于开元、天宝时期,这组颂扬和亲政策与弭兵理念的诗篇,实为针对唐玄宗晚年频繁用兵的统治策略而作,该作品正是这组诗篇中的一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诗歌描绘了乌孙使者带着玉帛朝见汉朝后返回,且乌孙不再称王的情景,体现了边疆无征战、兵气消散化为日月光辉的和平景象,表达了对边塞安宁、天下太平的向往与赞美。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乌孙归去不称王”借用了《汉书·西域传》中汉与乌孙和亲的史实。乌孙是西域大国,汉武帝为联合其对抗匈奴,两次以宗室女和亲(如刘解忧公主)。乌孙归汉后,双方保持长期和平,成为汉朝边疆稳定的典范。常建选取这一典故,意在以历史事实为根基,暗示中央政权与边疆民族通过和平手段(而非武力征伐)实现羁縻的理想模式。

3. 分段赏析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玉帛”​​象征朝贡与和平。《左传》载“执玉帛者万国”,指诸侯朝见天子时携带的礼物,此处暗喻乌孙归附汉朝的臣服姿态。​​“乌孙”​​,西域古国,汉武帝时通过和亲政策(如解忧公主下嫁)与之结盟,形成长期友好关系(《汉书·西域传》)。诗中“归去不称王”点明乌孙放弃独立王号,臣服于汉,凸显中央王朝的威德与边疆稳定的来之不易。​​“望”字深意​​,乌孙使臣朝觐后回望长安,眷恋不舍,既体现汉朝的吸引力,亦暗示双方情谊深厚,远超政治联姻的功利性。此句以简笔勾勒历史事件,却暗含对当朝政策的讽喻。唐玄宗晚年穷兵黩武,常建反其道而行,借古讽今,呼吁以德服人而非武力征服。“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天涯静处”​​,从乌孙归去的辽远视角,转向边塞的广袤安宁。“静”字如惊雷破空,将昔日烽烟四起的战场(如“黄芦草”“白骨乱蓬蒿”的惨景)与此刻的和平形成强烈反差。​​“兵气销为日月光”​​,以超现实笔法,将战争的肃杀之气消解于日月的光华中,暗喻和平普照寰宇。此句化用《汉书》“边尘不起,兵气销矣”的典故,却以更瑰丽的意象升华主题。天涯”实指乌孙故地,虚指所有边疆;“兵气”实为战争阴霾,虚为民族矛盾的消弭。时空交叠中,诗人构建了一个超越具体战事的理想化世界,呼应李白“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豪情,却更显从容博大。末句“兵气销为日月光”既是全诗结穴,亦是对盛唐气象的隐喻。诗人将战争的残酷转化为自然的永恒(日月),暗含对“天可汗”时代民族融合的追慕。这种以“光”代“血”的书写,与王昌龄“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的悲怆形成鲜明对比,彰显常建边塞诗中罕见的理想主义色彩。

4. 作品点评

此句中“兵气”一词堪称诗眼,既指战事硝烟,又以凝练新警之语激活全篇。该词不仅与“销”字紧密咬合,形成从“销”到“日月同辉”的因果链条,更与“静处”遥相呼应,将前文对乌孙归汉的史实铺陈收束于和平图景。全句以“兵气”为枢机,层层递进:先破战争之象,再显销弭之功,终成日月朗照的浩渺气象,笔力如千钧拨转,愈转愈显磅礴,恍若凌云之志贯注其间。沈德潜盛赞其“句亦吐光”,诚为精准之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吴逸一曰:四语并壮,落句更与“秦时明月”七字争雄。然王语沉,此语炼,正未易优劣。

明高棅《唐诗正声》

# 玉遮曰:末句雄浑,且寓偃武修文意。

明李攀龙、吴逸《唐诗选》

# 谭云:太平颂圣奇语。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焦竑曰:此善言乱后即见升平景象,为华夏吐气。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瑞符曰:沐日浴月,百宝生奇矣。读此结句,更觉雄丽百倍。

明张揔《唐风怀》

# 吴敬夫云:摹写太平入神,觉放牛归马太着痕迹。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

# 唐三百年,《塞下曲》佳者多矣,昌明博大,无如此篇,出自幽纡之笔,故为尤奇。

明末清初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句亦吐光。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下一篇:唐·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