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潮初平":潮水缓缓上涨,渐渐与岸齐平,
"熙熙春日至":和乐的春天已经到来。
"空阔远江山":天空辽阔,远山与江河历历在目,
"晴明好天气":晴朗明丽,正是美好的天气。
"外有适意物":身外有令人舒心的景物,
"中无系心事":心中没有牵挂的事情。
"数篇对竹吟":对着竹林吟诵几篇诗,
"一杯望云醉":望着白云饮下一杯酒,渐渐沉醉。
"行携杖扶力":出行时拄着拐杖借助力气,
"卧读书取睡":躺卧时读书直至睡去。
"久养病形骸":长久以来调养病弱的身体,
"深谙闲气味":深深体会到闲适的滋味。
"遥思九城陌":远远想起京城的道路上,
"扰扰趋名利":人们纷纷扰扰地追逐名利。
"今朝是双日":今天是双日,
# 双:一作只。
"朝谒多轩骑":朝拜的人很多,车马络绎不绝。
"宠者防悔尤":受宠的人要防备灾祸与过失,
"权者怀忧畏":掌权的人心中怀有忧虑与畏惧。
"为报高车盖":想告诉那些乘坐高车、顶着车盖的富贵之人,
"恐非真富贵":这恐怕并非真正的富贵。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分段赏析
“漫漫潮初平,熙熙春日至”,开篇描绘自然景象。“漫漫潮初平”写出潮水广阔、刚刚涨平的状态,透着开阔之感;“熙熙春日至”则以“熙熙”表现春日带来的和乐氛围,点出春天到来的暖意。这两句以自然景物起笔,营造出平和、舒展的氛围,为后文展现闲适心境做了铺垫。“空阔远江山,晴明好天气”,承接前文的春日景象,进一步拓展视野。“空阔远江山”描绘出江山辽阔辽远的样子,“晴明好天气”则直接点出晴朗美好的天气。此句通过对空间的延展和天气的描写,强化了开篇的开阔感,让外在环境的清朗与内心的舒畅相互呼应。“外有适意物,中无系心事”,由景入情,写出内心状态。“外有适意物”指外界有让人舒畅的事物,呼应前文的自然美景;“中无系心事”则表明内心没有牵挂与烦忧。这两句直白地抒发了内心的闲适,将外在景物的美好与内在心境的平和相联系,形成情景交融的效果。“数篇对竹吟,一杯望云醉”,具体描写闲适的生活场景。“对竹吟”写出面对竹子吟诵诗篇的雅趣,“望云醉”则描绘出望着云彩饮酒至醉的悠然。这里通过“数篇”“一杯”等细节,展现出从容自在的生活状态,让闲适之情有了具体的依托。“行携杖扶力,卧读书取睡”,继续描写日常举动。“行携杖扶力”写出行走时借助手杖的状态,暗含身体的安适;“卧读书取睡”则描绘出躺着看书直至入睡的慵懒。这两句以生活化的动作,进一步刻画了无拘无束的闲适,让人物形象更显真切。“久养病形骸,深谙闲气味”,揭示闲适生活的缘由与感悟。“久养病形骸”说明长期调养身体的背景,“深谙闲气味”则点出对闲适滋味的深刻体会。此句从原因与结果两方面,深化了对闲适生活的理解,让前文的种种举动有了合理的解释。“遥思九城陌,扰扰趋名利”,由自身转向对他人的联想。“遥思九城陌”将思绪引向远方的都城街道,“扰扰趋名利”则描绘出人们为名利而忙碌纷扰的景象。这里以“遥思”引出对比,用外界的纷扰反衬自身的闲适,突出对当前生活的满足。“今朝是双日,朝谒多轩骑”,聚焦特定时日的景象。“今朝是双日”点出时间,“朝谒多轩骑”则写出官员们乘车骑马前去朝见的热闹。此句具体描绘了追逐名利者的忙碌场景,与前文自身的闲适形成更鲜明的对比,强化了情感倾向。“宠者防悔尤,权者怀忧畏”,深入描写追名逐利者的心境。“宠者防悔尤”写出受宠者担忧过错的不安,“权者怀忧畏”则描绘掌权者心怀忧虑恐惧的状态。这两句揭示了名利场中的烦恼,与自身“中无系心事”形成对比,凸显了闲适生活的可贵。“为报高车盖,恐非真富贵”,以议论作结,表达见解。“高车盖”象征着高位与财富,“恐非真富贵”则指出这样的外在风光未必是真正的富贵。这句总结了对名利的看法,认为内心的安宁与闲适才是真正的富足,升华了诗歌的主题,传递出对平淡生活的珍视。
上一篇:唐·白居易《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