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áng
wēi
zhèng
kāi
chūn
jiǔ
chū
shú
yīn
zhāo
liú
shí
jiǔ
zhāng
cuī
èr
shí
tóng
yǐ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wèng
tóu
zhú
jīng
chūn
shú
jiē
qiáng
wēi
xià
kāi
huǒ
qiǎn
shēn
hóng
jià
táng
wèi
绿
zhān
tái
shì
jiāng
shī
xiāng
zhāo
tǎng
yǒu
fēng
qíng
huò
lái
míng
zǎo
huā
yīng
gèng
hǎo
xīn
tóng
zuì
mǎo
shí
bēi

译文

酒瓮里的竹叶青酒经过一春的酿制,已然熟透,台阶下的蔷薇花正逢入夏时分,热烈绽放。那深深浅浅的红色蔷薇花,像火焰般压弯了花架,甜腻的花香似糖稀,连绿枝花台都仿佛被浸得黏润。我试着写首诗来邀你们同往,若有雅兴,不妨就到我家来赏景畅饮。明日的早花应该会更娇美动人,我已满心期待,明日清晨我们共醉一杯。

逐句剖析

"瓮头竹叶经春熟":酒瓮里的竹叶青酒经过一春的酿制,已然熟透,

"阶底蔷薇入夏开":台阶下的蔷薇花正逢入夏时分,热烈绽放。

"似火浅深红压架":那深深浅浅的红色蔷薇花,像火焰般压弯了花架,

"如饧气味绿粘台":甜腻的花香似糖稀,连绿枝花台都仿佛被浸得黏润。

# 粘:一作黏。

"试将诗句相招去":我试着写首诗来邀你们同往,

"倘有风情或可来":若有雅兴,不妨就到我家来赏景畅饮。

"明日早花应更好":明日的早花应该会更娇美动人,

"心期同醉卯时杯":我已满心期待,明日清晨我们共醉一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蔷薇正开春酒初熟因招刘十九张大夫崔二十四同饮》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诗题共有二十二字,直接说明了写诗的背景和缘由:正值蔷薇盛开、春酒新酿之时,诗人想邀三位友人一同饮酒。诗中用“似火浅深红压架”这类意象,生动呈现出初夏时节蔷薇花盛开的热闹景象;又以“瓮头竹叶经春熟”一句与酒的香气相呼应,体现出宴饮时的雅致趣味。这首诗的语言平实自然,既带有诗歌的抒情意味,又有类似请柬的实用功能,展现了白居易随性自然的创作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写在春末夏初的时候,正是蔷薇花开得正盛、新酿的酒刚酿成的时节。白居易用诗代替请柬,约刘十九、张大夫、崔二十四几位朋友一起喝酒。诗里既写出了他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也藏着对和朋友相聚的看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宴饮的七言律诗,描绘了初夏时节蔷薇“似火浅深红压架”的景色与“瓮头竹叶经春熟”的酒香雅趣,介绍了诗人于蔷薇正开、春酒初熟之际邀请刘十九、张大夫、崔二十四共饮的生活场景。

2. 写作手法

比喻:“似火浅深红压架,如饧气味绿粘台”前句用火焰的炽烈红色比喻蔷薇花的艳丽,凸显其层层叠叠盛放的热烈姿态,后句则以糖浆(饧)的黏稠甜美比喻酒液的醇香,通过味觉通感强化了酒的诱人特质。细节描写:“阶底蔷薇入夏开”以“阶底”为观察视角,暗示诗人身处庭院之中,视线由下而上聚焦于蔷薇的繁盛之态。“入夏开”点明时令,蔷薇作为夏季代表性花卉,其盛放状态暗示了季节的流转。“如饧气味绿粘台”中,“如饧”以味觉通感转写嗅觉,将蔷薇香气比作饴糖的甜腻,既突出香气的浓郁,又暗含诗人对自然馈赠的珍视。“似火浅深红压架”中以“似火”比喻蔷薇花的浓烈红色,“压架”一词暗示藤蔓的繁茂。“浅深”则展现花瓣颜色的渐变层次。

3. 分段赏析

首联“瓮头竹叶经春熟,阶底蔷薇入夏开”这两句按时间顺序,画出了春末夏初的景象。前一句里“瓮头竹叶”说的是装在酒坛里的竹叶青酒,“经春熟”是指酒酿了好长时间,从春天就开始酿,到现在才熟,所以酒的味道应该挺醇厚的;后一句“阶底蔷薇”写台阶下的蔷薇花,“入夏开”说明到了夏天刚好开花,和前面的“经春熟”在时间上一前一后,读起来有季节流动的感觉。这两句把“竹叶酒”和“蔷薇花”放在一起说,一方面像是说酒已经酿好了,等着朋友来喝;另一方面“瓮头”(酒坛)和“阶底”(台阶下)一个高一个低,把院子里的空间感也摆出来了。颔联“似火浅深红压架,如饧气味绿粘台”这两句写蔷薇花的样子和香味。前一句用“似火”打比方,说花的颜色像火一样红,但不是全红,有深有浅,“压架”是说花太多太密,把花架都压得往下坠,看着还有点往下垂的动态;后一句用“如饧”(像糖稀)来形容花香,把看不见的香味变成了能摸到的黏糊糊的感觉,“绿粘台”是说花影和绿色的石台混在一起,好像粘住了一样。这两句里“似火”的红和“如饧”的甜,一个热一个软,颜色和味道都出来了,再加上“压”“粘”这两个词,让本来静止的花好像活了,有生命力。颈联“试将诗句相招去,倘有风情或可来”这两句转到了邀请朋友的事上。前一句说“试着用诗来招呼你”,不用直接说“来喝酒”,显得文雅,也有点试探的意思,不知道对方愿不愿意;后一句说“如果有兴致的话就过来吧”,用“倘有”这种假设的语气,不显得强求,既有礼貌又让人觉得期待。这两句说话的方式很委婉,符合以前读书人交往时含蓄的习惯,也能看出诗人很珍惜友情——不硬拉人来,只希望用诗找到同好。尾联“明日早花应更好,心期同醉卯时杯”最后两句是对以后的期待。前一句说明天早上的花应该会比现在开得更漂亮,感觉时间过得快,好花不等人,现在就要珍惜;后一句说心里一直想着和朋友们一起喝醉,“卯时杯”是指五更天(凌晨三点到五点)就端起酒杯,这个时间选得挺特别的,显得洒脱,也透露出特别想和懂自己的人一起看花喝酒的心情。这两句从现在的邀请说到以后的期待,把眼前的场景和对未来的盼头连起来,读起来更完整了。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语言风格简单自然,像“似火浅深”“如饧气味”这类比喻,既通俗又形象,和他的“老妪能解”的创作理念很契合。诗的题目虽然比较长,却看不出刻意修饰的痕迹,还能看出他“以文为诗”的散文化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送李滁州》

下一篇:唐·白居易《晚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