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于觉路深留意":您在觉悟之路深深留意,
"我亦禅门薄致功":我也在禅门稍有修行。
"未悟病时须去病":未悟时像生病要去除病症,
"已知空后莫依空":已知空性后莫执着于空。
"白衣卧病嵩山下":如今我身着白衣,卧病在嵩山之下,
# 病:一作疾。
"皂盖行春楚水东":皂盖您行春到楚水之东。
"谁道三年千里别":谁说三年的千里之别是隔阂,
"两心同在道场中":两颗心同处在道场之中。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诗歌借“白衣卧病”“皂盖行春”等景象,描绘出友人的不同境遇,在对禅理的探讨和对友人境遇的感慨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惆怅之情,以及将佛学思想融入送别主题,展现出一种超脱又含蓄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皂盖行春楚水东”描绘出友人乘官轿在楚水之东行春的场景,楚水的开阔与行春的动态画面,既展现出友人赴任的情景,也暗含着对友人前路的复杂心绪,把离别时的惆怅与对友人的祝福融入楚水的风光里。对比:“白衣卧病嵩山下,皂盖行春楚水东”,“白衣”与“皂盖”形成身份对比,“白衣”常代指未做官的人,这里暗示诗人自身或友人过往的平民身份,“皂盖”是古代官员出行的仪仗,代表友人如今的官员身份,通过服饰相关意象的对照,凸显两人身份的差异。动静对比,“卧病”与“行春”构成动静反差,“卧病”描绘出静止的、困顿的状态,“行春”则展现出动态的、公务出行的情景,一静一动的对照,让画面更富张力,也暗含境遇的不同。“嵩山”与“楚水”形成对比,嵩山与楚水一北一南,距离遥远,通过两地的对照,为后文“三年千里别”的离别之感做了铺垫。
3. 分段赏析
首联“君于觉路深留意,我亦禅门薄致功”提纲挈领,借“觉路”“禅门”搭建佛学话语情境。颔联“未悟病时须去病,已知空后莫依空”援引禅宗“破执”思想,凭借否定表述深化哲理思辨,彰显白居易把佛教义理融入世间情感的创作特色。颈联“白衣卧病嵩山下,皂盖行春楚水东”,“白衣”和“皂盖”对应诗人与友人各异身份,“卧病”与“行春”营造静动反差,“嵩山”与“楚水”形成对比。这般二元对立意象组群,既增强离别场景的真切感,又暗藏仕途起落的人生隐喻。尾联:“谁道三年千里别,两心同在道场中”,以反问强调虽有三年千里之别,但友情与禅心相通,同处道场,消解离别愁绪,将友情升华为精神共鸣,收束全诗,让赠别之情因禅意更具超脱感,余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