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uò
yáng
yàn
xián
xíng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luò
yáng
yàn
shàng
xīn
qíng
cháng
xià
mén
qián
chūn
jiǔ
féng
shù
xiē
nián
zuò
xián
rén

译文

洛阳堰上,雨过天晴,阳光明媚,长夏门前,已是暮春时节,春光将尽。遇见酒肆就买来饮酒,碰到树木便停下歇息,我已在此地做了七年闲散之人。

逐句剖析

"洛阳堰上新晴日":洛阳堰上,雨过天晴,阳光明媚,

"长夏门前欲暮春":长夏门前,已是暮春时节,春光将尽。

"遇酒即沽逢树歇":遇见酒肆就买来饮酒,碰到树木便停下歇息,

"七年此地作闲人":我已在此地做了七年闲散之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洛阳堰闲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出自《白氏长庆集》诗中描绘了诗人在洛阳堰上漫步的情景,新晴的阳光照耀着洛阳堰,长夏门前的景色宛如暮春。诗人遇酒则沽,逢树便歇,在洛阳堰度过了七年闲散时光。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营造出宁静闲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生活方式的向往。同时,也从侧面流露出人生沧桑之感,反映出诗人经历人生起伏后,渐渐转向独善其身,以恬静淡泊处事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洛阳堰闲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58岁定居洛阳履道坊之后。根据诗中“七年此地作闲人”一句推算,其创作时间应在唐大和三年(829年)至开成二年(837年)之间。彼时,诗人担任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洛阳,得以远离朝廷激烈的政治斗争。诗中“闲人”的自称,恰好呼应了他在《中隐》中提出的“似出复似处”的吏隐思想。洛阳堰是隋唐时期洛阳城重要的水利工程,坐落在长夏门外的漕渠之上。诗人选择以此为创作题材,与他所居住的履道坊临近水系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描写暮春时节的诗。全诗勾勒了洛阳堰雨后初晴的清新景致,以及长夏门畔暮春时节的独特风光。表现了诗人“遇酒即沽逢树歇”悠然闲适的生活状态。

2. 分段赏析

“洛阳堰上新晴日,长夏门前欲暮春”:开篇点明地点和天气,雨过天晴后,诗人漫步在洛阳堰上。当时正值六月长夏,本应暑气炎炎,但此地的景象却如暮春般宜人。连日的夏雨驱散了暑热,空气清新,树木葱茏,凉爽的风拂过,让诗人内心惬意,生动地描绘出一种清幽、舒适的氛围。“遇酒即沽逢树歇,七年此地作闲人”:这两句进一步描写诗人的闲行状态。他在漫步途中,遇到酒家就沽酒畅饮,遇到大树便停下休息,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七年此地作闲人”,诗人屈指算来,已在洛阳度过了七年的闲适时光,既反映出他从容淡泊的心境,也侧面流露出人生沧桑之感。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后,诗人在此处过上了悠闲的生活,看似闲适的背后,隐藏着其对人生的诸多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仲夏斋居,偶题八韵,寄微之及崔湖州》

下一篇:唐·白居易《送李滁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