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dān
cóng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wǎn
cóng
bái
shuāi
liáng
fēng
zhāo
hóng
yàn
jiǔ
xiē
fāng
jīn
xiāo
yōu
rén
zuò
xiāng
duì
xīn
shì
gòng
xiāo
tiáo

译文

傍晚时分,白色的露水从草丛中升起,清晨时刻,衰败的叶子在凉风中摇曳。那曾经鲜艳的红色花朵早已凋谢,而碧绿的芳草如今也已枯黄消逝。幽居之人相对而坐,共同面对着心中的落寞与萧条。

逐句剖析

"晚丛白露夕":傍晚时分,白色的露水从草丛中升起,

# 丛:一簇簇。

"衰叶凉风朝":清晨时刻,衰败的叶子在凉风中摇曳。

"红艳久已歇":那曾经鲜艳的红色花朵早已凋谢,

# 歇:消失。

"碧芳今亦销":而碧绿的芳草如今也已枯黄消逝。

# 销:消散,消失。

"幽人坐相对":幽居之人相对而坐,

# 幽人:隐士,这里指作者自己。

"心事共萧条":共同面对着心中的落寞与萧条。

# 萧条:寂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题牡丹丛》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作于唐宪宗元和五年(810)。经过多少个白露的晚上和凉风的清晨,牡丹花只剩下衰败的枯叶。面对凋谢的牡丹花,诗人静坐其中,心中生发出无限的感慨和情思。诗中通过描绘秋日牡丹丛的衰败景象,寄托了诗人对生命无常、青春易逝的深刻感慨,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自己人生境遇的叹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诗。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牡丹丛的衰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悟,对孤独与失意的共鸣,对命运的感慨与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的前四句“晚丛白露夕,衰叶凉风朝。红艳久已歇,碧芳今亦销。”通过描绘晚秋时节的自然景象——夜晚的白露、清晨的凉风、凋谢的红花、枯萎的绿叶,营造出一种萧瑟、衰败的氛围。这些景物不仅仅是自然景象的再现,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借以表达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伤。对比:“红艳久已歇,碧芳今亦销”两句中,通过“红艳”与“碧芳”的昔日繁华与今日凋零的对比,象征了美好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强化了诗人对过往美好记忆的怀念以及对当前境遇的无奈与感伤。

3. 分段赏析

“晚丛白露夕,衰叶凉风朝。”这两句诗描绘了秋日牡丹丛的凄清景象。傍晚时分,白露凝结在牡丹丛上,清晨则凉风习习,吹动着衰败的叶子。这样的描写不仅营造了凄凉的氛围,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红艳久已歇,碧芳今亦销。”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牡丹花的凋零。曾经鲜艳夺目的红花早已凋谢,如今连碧绿的叶子也已经枯黄消逝。诗人用“久已歇”和“今亦销”两个词语,表达了牡丹花从盛放到凋零的全过程,进一步凸显了生命的短暂与无常。“幽人坐相对,心事共萧条。”诗人将自己置于这衰败的牡丹丛中,与牡丹花相对而坐。这里的“幽人”不仅指诗人自己,也象征着那些孤独、失意的人们。他们共同承受着内心的萧条与落寞,共同品味着人生的苦涩。结尾诗人或许在感叹自己命运的多舛,或许在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他通过这衰败的牡丹丛,抒发了自己对于生命无常、青春易逝的深刻感悟,同时也表达了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与哀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与沈、杨二舍人阁老同食敕赐樱桃玩物感恩因成十四韵》

下一篇:唐·白居易《饮后夜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