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未为老":四十岁其实还算不上衰老,
"忧伤早衰恶":可忧愁悲伤却让我过早地显出衰老之态。
"前岁二毛生":前年头发开始有黑白夹杂,
"今年一齿落":今年又掉落了一颗牙齿。
"形骸日损耗":身体日渐衰弱损耗,
"心事同萧索":内心也同样凄凉孤寂。
"夜寝与朝餐":夜晚睡觉和早上用餐,
"其间味亦薄":这其间的滋味也变得寡淡。
"同岁崔舍人":和我同岁的崔舍人,
# 崔舍人:指崔群。
"容光方灼灼":容光焕发。
"始知年与貌":这才明白年龄和容貌,
"衰盛随忧乐":衰败或盛美是随着忧愁或快乐而变化的。
"畏老老转迫":越是害怕衰老,衰老就来得越急迫,
# 迫:一作逼。
"忧病病弥缚":越是担忧疾病,疾病就束缚得越紧。
"不畏复不忧":不再畏惧也不再忧愁,
"是除老病药":这才是消除衰老和疾病的良药。
"朝哭心所爱":早上为心爱的人哭泣,
"暮哭心所亲":晚上为亲近的人哭泣。
"亲爱零落尽":心爱的人和亲近的人都离世了,
"安用身独存":我独自活着又有什么用呢。
"几许平生欢":曾经有过多少生平的欢乐,
"无限骨肉恩":又有过无限的骨肉亲情。
"结为肠间痛":如今都凝结成了心中的痛苦,
"聚作鼻头辛":汇聚成鼻尖的酸楚。
"悲来四支缓":悲伤袭来时四肢无力,
"泣尽双眸昏":泪水哭干后双眼昏花。
"所以年四十":所以才四十岁,
"心如七十人":心境却像七十岁的人。
"我闻浮屠教":我听闻佛教教义,
# 浮屠教:即佛教。浮屠:或作“浮图”,即“佛陀”之异译。
"中有解脱门":其中有解脱的法门。
# 解脱:佛家谓此心自在,解除一切尘累,为解脱。
"置心为止水":让心如同静止的水,
# 止水:不流动之水也。
"视身如浮云":把身体看作浮云一般。
"斗擞垢秽衣":抖落沾满污垢的衣服,
# 斗擞:同“抖擞”。
"度脱生死轮":其中有解脱的法门。
# 生死轮:佛教言人之生死轮转,不脱三界六道,有如车轮。,度脱:佛家语,犹言超度。
"胡为恋此苦":为什么还贪恋这尘世的痛苦,
"不去犹逡巡":徘徊而不离去呢。
"回念发弘愿":回过头来想起曾经立下的宏大誓愿,
# 弘愿:佛教称入道所发誓愿为弘愿。
"愿此见在身":愿我现在的这身皮囊。
"但受过去报":只承受过去种下的业报,
# 过去报:即过去世业因之果报。
"不结将来因":不再去结下未来的因缘。
"誓以智慧水":发誓要用智慧的清水,
"永洗烦恼尘":永远洗去烦恼的尘埃。
"不将恩爱子":不再把对恩爱的执着,
"更种悲忧根":种下未来悲伤忧愁的根。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分段赏析
从开头至“是除老病药”:诗人感慨自己虽刚到不惑之年,却因忧伤而早衰,如头发花白、牙齿脱落,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在变差。与同岁容光焕发的崔舍人相比,他领悟到忧乐会影响衰老的进程,意识到无畏无忧才是抵御衰老病痛的良方。从“朝哭心所爱”到“心如七十人”:诗人倾诉亲人挚友的相继离世,让自己悲痛万分,曾经的欢乐和亲情,如今都化作断肠之痛和心酸之泪。过度的悲伤使他身心俱疲,由此发出虽年仅四十,心却似七十岁般苍老的喟叹。从“我闻浮屠教”至结尾:诗人谈及听闻佛教有解脱之道,认为应让内心平静如止水,视身体如浮云,摆脱尘世束缚,超脱生死轮回。但他又对自己仍留恋痛苦、徘徊不前感到困惑,最后发愿只承受过去的果报,不再种下未来烦恼的因,要用智慧洗净烦恼,不再让恩爱成为悲忧的根源。
上一篇:唐·白居易《闲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