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送残春招酒伴":想要在暮春时节送别春天,于是邀请了酒伴,
"客中谁最有风情":在这客居的地方,谁最有情趣呢?
"两瓶箬下新开得":准备了两瓶刚开封的美酒,
"一曲霓裳初教成":还有一曲《霓裳羽衣曲》刚刚排练完成。
# 一曲霓裳初教成:自注:时崔湖州寄新箬下酒来,乐妓按霓裳羽衣曲初毕。
"排比管弦行翠袖":乐队排列整齐,乐伎们舞动着翠绿的衣袖,
"指麾船舫点红旌":指挥着船队,点起红色的旗帜。
"慢牵好向湖心去":缓缓地将船儿划向湖心,
"恰似菱花镜上行":就好像在菱花镜上轻轻滑行一般。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诗中既有对现实场景的描写,“两瓶箬下新开得,一曲霓裳初教成”,又有对意境的虚写,“恰似菱花镜上行”,通过虚实结合,营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美感。动静结合:诗中既有动态的描写,“排比管弦行翠袖,指麾船舫点红旌”,又有静态的描写,“慢牵好向湖心去,恰似菱花镜上行”,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渲染:“排比管弦行翠袖,指麾船舫点红旌。慢牵好向湖心去,恰似菱花镜上行。”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色彩描写,“翠袖”“红旌”“菱花镜”,通过色彩的渲染,增强了画面的美感。借景抒情:“欲送残春招酒伴,客中谁最有风情。两瓶箬下新开得,一曲霓裳初教成。排比管弦行翠袖,指麾船舫点红旌。慢牵好向湖心去,恰似菱花镜上行。”诗中通过对湖光山色、管弦乐舞的描写,表现出诗人与友人送别的闲适与惬意,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2. 分段赏析
首联:“欲送残春招酒伴,客中谁最有风情。”诗人以“欲送残春”开篇,点明时节为暮春,流露出对春天即将离去的不舍之情。接着以“招酒伴”引出与友人相聚的场景,为全诗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客中谁最有风情”则以设问的方式引出下文,暗示诗人自己及友人在这春末的聚会中充满了情趣与风雅。颔联:“两瓶箬下新开得,一曲霓裳初教成。”这一联通过具体细节描写,展现了聚会的雅致与欢乐。“两瓶箬下新开得”写出了酒的新鲜与珍贵,暗示诗人对此次聚会的重视。“一曲霓裳初教成”则描绘了乐舞的场景,霓裳羽衣舞是唐代著名的舞蹈,诗人用此细节烘托出聚会的高雅与奢华,同时也体现了诗人与友人对生活的热爱。颈联:“排比管弦行翠袖,指麾船舫点红旌。”这一联通过动态描写,展现了游湖的热闹场景。“排比管弦行翠袖”描绘了乐伎们排列整齐、衣袖翩翩的演奏画面,生动地表现了音乐的节奏与韵律。“指麾船舫点红旌”则通过“指麾”(指挥)的动作,展现了船队的有序与壮观,红旌(红旗)的点缀更增添了画面的色彩感,使整个场景更加生动。尾联:“慢牵好向湖心去,恰似菱花镜上行。”这一联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游湖的惬意与宁静。“慢牵好向湖心去”写出了船只缓缓前行的悠然,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享受当下的闲适心情。“恰似菱花镜上行”则运用比喻,将湖面比作菱花镜,形象地描绘出湖水的清澈与平静,同时也营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意境,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优美。
下一篇:唐·白居易《莫走柳条词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