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ín
zhōng
yín
shí
shǒu
èr
·
·
zhòng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hòu
zhí
sāng
suǒ
yào
shēng
mín
shēng
mín
suǒ
qiú
huó
shēn
shēn
wài
chōng
zhēng
shàng
fèng
jūn
qīn
guó
jiā
dìng
liǎng
shuì
běn
zài
ài
rén
jué
chū
fáng
yín
míng
chì
nèi
wài
chén
shuì
wài
jiā
jiē
wǎng
lùn
nài
suì
yuè
jiǔ
tān
yīn
xún
jùn
qiú
chǒng
liǎn
suǒ
dōng
chūn
zhī
juàn
wèi
chéng
sāo
wèi
yíng
jīn
zàn
qūn
xún
suì
tiān
yīn
fēng
shēng
cūn
shēn
yān
huǒ
jìn
xiàn
xuě
bái
fēn
fēn
yòu
zhě
xíng
lǎo
zhě
wēn
bēi
chuǎn
hán
bìng
zhōng
xīn
zuó
shū
cán
shuì
yīn
kuī
guān
mén
zēng
shān
yún
tún
hào
wéi
xiàn
suí
yuè
xiàn
zhì
zūn
duó
shēn
shàng
nuǎn
mǎi
ěr
yǎn
qián
ēn
jìn
qióng
lín
suì
jiǔ
huà
wéi
chén

译文

在大地上种植桑麻,是为了给百姓提供生活之需。百姓种桑植麻,纺织布帛,亦仅仅是为了能让自己生存下来。在保证自己衣食住行所必需之后,其余之物均作为赋税供奉给了皇上。国家制定两税法,本意是推行仁政,为民解忧。在实行伊始,就防止征收过度,诏令里明白地宣示内外诸臣。税外不许滥加税目,如果有地方官敢不这样做,便以违法定论。无奈经过漫长的岁月,贪官污吏得以苟且因循。沿用旧制进行敲诈勒索,为了加官进爵,不分冬春地搜刮钱财。丝织的绢帛还没有成匹,蚕茧缫出的丝还未满一斤。里胥就来催逼我们缴税了并声明不许任何人怠慢延迟。岁暮时节,天气奇寒,阴风怒号,席卷着破败的村落。夜已经很深了,烟火早已熄灭,大雪纷纷扬扬。小孩衣不蔽体,老人通体冰凉,瑟瑟发抖。满腹的悲情加上寒气,全都化作了无名的辛酸。昨日因去补缴尚未纳完的税金,得以有机会看到官库里的情况。库中丝织品堆积如山,丝絮飘飘有如天空中厚厚的云层。这些都是贪官们巧立名目搜刮来的民脂民膏,美其名为盈余的财物。贪官们强夺我们老百姓的衣食,买来了朝廷对他们的恩宠。这些宝贵的布帛,进入了宫中宝库,年深日久,最终也就化作了灰尘。

逐句剖析

"厚地植桑麻":在大地上种植桑麻,

# 厚地:与“高天”相对,大地的意思。

"所要济生民":是为了给百姓提供生活之需。

# 要:一作用。

"生民理布帛":百姓种桑植麻,纺织布帛,

# 理布帛:将丝麻织成布帛。

"所求活一身":亦仅仅是为了能让自己生存下来。

"身外充征赋":在保证自己衣食住行所必需之后,

# 身外:身外之物,指满足自身生活需要之外的布帛。

"上以奉君亲":其余之物均作为赋税供奉给了皇上。

"国家定两税":国家制定两税法,

# 两税:即两税法,唐德宗时宰相杨炎所定。

"本意在爱人":本意是推行仁政,为民解忧。

# 爱:一作忧。

"厥初防其淫":在实行伊始,就防止征收过度,

# 防其淫:防止滥增税目。,厥初:其初。

"明敕内外臣":诏令里明白地宣示内外诸臣。

"税外加一物":税外不许滥加税目,

"皆以枉法论":如果有地方官敢不这样做,便以违法定论。

# 论:论罪,判罪。,枉法:违法,指违反两税法。

"奈何岁月久":无奈经过漫长的岁月,

"贪吏得因循":贪官污吏得以苟且因循。

# 因循:沿袭,照旧不变的意思。

"浚我以求宠":沿用旧制进行敲诈勒索,

"敛索无冬春":为了加官进爵,不分冬春地搜刮钱财。

# 无冬春:不分冬春。,敛索:搜括。

"织绢未成匹":丝织的绢帛还没有成匹,

"缲丝未盈斤":蚕茧缫出的丝还未满一斤。

# 缲丝:抽茧出丝。

"里胥迫我纳":里胥就来催逼我们缴税了

"不许暂逡巡":并声明不许任何人怠慢延迟。

# 逡巡:迟疑,延缓。

"岁暮天地闭":岁暮时节,天气奇寒,

# 天地闭:指冬季天气阴沉。语出《周易·坤卦·文言》:“天地闭,贤人隐。”

"阴风生破村":阴风怒号,席卷着破败的村落。

# 阴风:冷风。

"夜深烟火尽":夜已经很深了,烟火早已熄灭,

"霰雪白纷纷":大雪纷纷扬扬。

# 霰:小雪珠。

"幼者形不蔽":小孩衣不蔽体,

# 形不蔽:指衣不蔽体。

"老者体无温":老人通体冰凉,瑟瑟发抖。

"悲喘与寒气":满腹的悲情加上寒气,

# 悲喘:悲伤地喘息。一作“悲端”,一作“悲啼”。

"并入鼻中辛":全都化作了无名的辛酸。

"昨日输残税":昨日因去补缴尚未纳完的税金,

# 残税:余税,尚未交清的税。

"因窥官库门":得以有机会看到官库里的情况。

"缯帛如山积":库中丝织品堆积如山,

# 如:一作“似”。

"丝絮如云屯":丝絮飘飘有如天空中厚厚的云层。

# 絮:不能织帛的丝,可用以絮衣,俗称丝绵。

"号为羡余物":这些都是贪官们巧立名目搜刮来的民脂民膏,

# 羡余物:盈余的财务。这里指超额征收的赋税。

"随月献至尊":美其名为盈余的财物。

# 随月:即“月进”,每月进奉一次。一作“随日”。

"夺我身上暖":贪官们强夺我们老百姓的衣食,

"买尔眼前恩":买来了朝廷对他们的恩宠。

"进入琼林库":这些宝贵的布帛,进入了宫中宝库,

# 琼林库:泛指皇帝积贮私财的内库。

"岁久化为尘":年深日久,最终也就化作了灰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秦中吟十首(其二·重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诗,诗作以农民视角切入,直白展现社会的不公现象,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尖锐的阶级矛盾与社会矛盾。整首诗条理分明,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易懂,主题鲜明突出。诗人以犀利的笔触,毫不留情地批判和鞭挞了统治者的残酷压迫行径,同时对身处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倾注了深深的同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秦中吟十首(其二·重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左右,白居易创作了《秦中吟十首》这一组诗。诗中的“秦中”,所指乃是唐代首都周边区域。在诗前的小序里,白居易写道:“贞元至元和期间,我身处长安,耳闻目睹诸多令人悲痛之事。故而直接将这些事谱写成诗,命名为《秦中吟》。”《重赋》便是这组诗中的第二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题材的诗。诗中描绘了唐代本为利民而设的两税法,在实施过程中,因时间推移,被贪吏钻了空子,税外加征现象层出不穷,营造出一种百姓困苦悲惨、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的沉重氛围,深刻体现了中唐时期统治阶级税外税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沉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底层百姓深切的同情,以及对统治阶级残酷剥削行为的强烈批判。

2. 写作手法

对比:“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描绘出百姓在寒冬缺衣少穿、饥寒交迫的困苦;“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则刻画了官库中财物堆积如山的富足场景。两者对照,凸显社会贫富差距之大,百姓所受剥削之重。“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体现百姓为缴纳赋税辛苦劳作,却仍被逼迫压榨;“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则揭示地方官将搜刮的财物进献皇帝邀宠,以百姓的痛苦换取个人利益,两者对比,尽显社会的不公。

3. 分段赏析

“厚地植桑麻,所要济生民。生民理布帛,所求活一身。身外充征赋,上以奉君亲。”此段开篇点明土地种植桑麻旨在接济百姓,百姓辛勤劳作织布缫丝,仅仅是为了维持自身生存。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后,其余产出皆用于缴纳赋税,以供奉君主和国家。这几句诗阐述了农业生产与赋税之间的基本关系,反映出百姓在自然经济下的生存模式,为后文揭示赋税问题埋下伏笔,同时体现出民本思想在理想状态下的体现,即农业服务民生,百姓以赋税支持国家运转。“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这里介绍了两税法的制定初衷,德宗时期宰相杨炎将“租庸调”合并为分春秋两季征收的“两税”,其本意是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并且在开始时,朝廷为防止滥征赋税,明确下令,若在两税之外额外征收一物,皆以枉法论处。这部分强调了政策制定的良好初衷,与后文实际执行中的乱象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笔锋一转,诗人感慨随着时间推移,“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贪婪的地方官吏因循舞弊,为求个人恩宠,一年四季无休止地搜刮百姓。百姓织绢尚未成匹,缫丝还不足一斤,里胥就已迫不及待地逼迫缴纳赋税,毫不留情,不给百姓丝毫喘息机会。此段生动描绘了贪吏的横征暴敛,将百姓置于水深火热之中,深刻揭示了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扭曲的残酷现实。“岁暮天地闭,阴风生破村。夜深烟火尽,霰雪白纷纷。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悲喘与寒气,并入鼻中辛。”这几句描绘出一幅寒冬腊月里破败村庄的凄惨景象。年末时节,天地间一片肃杀,阴冷的风在破村肆虐。深夜,家家户户烟火熄灭,窗外霰雪纷纷扬扬。由于百姓的丝帛都被搜刮去缴纳赋税,致使年幼者衣不蔽体,年老者身体无温,他们在饥寒交迫中悲喘,寒冷与悲痛交织,令人心酸。此景不仅渲染出极度悲惨的氛围,更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百姓所承受的苦难,进一步强化了对贪吏行为的批判。“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农民在缴纳完剩余赋税之后,偶然窥见官库的情形,只见里面缯帛堆积如山,丝絮如云般聚集。而这些财物,被称作“羡余物”,地方官打着百姓丰衣足食的幌子,每月将其进献给皇帝,以谋取个人的升迁和恩宠。此段通过官库财物堆积与百姓困苦的强烈反差,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对百姓剥削的本质,以及地方官为求私利不惜搜刮民脂民膏、谄媚邀宠的丑恶嘴脸。“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农民悲愤地控诉,自己用以取暖的衣物被剥夺,却成了官员换取皇帝恩宠的工具。而这些被送进皇宫琼林库的财物,由于数量过多,经年累月无人使用,最终只能化为尘土。这几句诗将百姓的痛苦与统治阶级的奢靡浪费进行鲜明对照,有力地批判了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对百姓劳动成果的肆意挥霍,表达出对这种不公平社会现象的强烈愤慨。

4. 作品点评

全诗主题鲜明突出,态度旗帜鲜明,行文节奏起伏变化、错落有致。诗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将不同场景与人物境遇展现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浓烈的爱憎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有关系文字,不得仅以诗人目之(末四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唐时已有进羡余者,言下慨然(末六句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通达治体,故于时政源流利弊言之了然。其沉着处令读者酸鼻,杜甫《石壕吏》之嗣音也。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若《重赋》诗:“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伤友》诗:“虽云志气高,岂免颜色低。”《不致仕》诗:“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买花》诗:“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劲直沉痛。诗到此境,方不徒作。若概以浅率目之,则谬矣。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 《重赋》《致仕》《伤友》《伤宅》等篇,言浅而深,意微而屉,此风人之能事也。

清叶燮《原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秋晚》

下一篇:唐·白居易《湖上招客送春泛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