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uì
jiǔ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màn
cān
tóng
nán
shāo
huǒ
shā
yǒu
shí
chéng
bái
shǒu
chǔ
wèn
huáng
huàn
shì
pào
yǐng
shēng
yǎn
huā
wéi
jiāng
绿
pēi
jiǔ
qiě
chē

译文

随意地翻阅《参同契》这本书,难以炼制伏火砂(炼丹的材料)。有时候一直到头发变白,却无处去探寻炼制黄芽(道教炼丹术语)的方法。这虚幻的世间就像泡沫和影子一样,浮躁的人生就如同眼前的花一样虚幻。只拿着(或只备好)这杯绿色的浊酒,暂且用(它)代替紫河车。

逐句剖析

"漫把参同契":随意地翻阅《参同契》这本书,

"难烧伏火砂":难以炼制伏火砂(炼丹的材料)。

"有时成白首":有时候一直到头发变白,

"无处问黄芽":却无处去探寻炼制黄芽(道教炼丹术语)的方法。

"幻世如泡影":这虚幻的世间就像泡沫和影子一样,

"浮生抵眼花":浮躁的人生就如同眼前的花一样虚幻。

"唯将绿醅酒":只拿着(或只备好)这杯绿色的浊酒,

"且替紫河车":暂且用(它)代替紫河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对酒》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围绕道教修行与对人生的感慨展开。前四句描述了诗人在研习道教经典《参同契》以及尝试炼丹过程中遇到的困境,难以炼制伏火砂,也无处探寻炼制黄芽的方法,即便到老也未能成功。中间两句感慨世间的虚幻和人生的短暂如梦。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以饮用绿醅酒来暂时替代对道教仙药紫河车的追求,体现出一种无奈又超脱的心态。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在道教修行之路上的迷茫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漫把参同契,难烧伏火砂”“漫把参同契”描绘了诗人随意翻阅《参同契》的情景,“漫”字体现出一种随意、漫不经心的态度,也可能暗示了诗人在修行之初的轻松心态。“难烧伏火砂”则笔锋一转,指出在炼丹实践中遇到的困难,难以炼制伏火砂这一关键材料。此句通过这种对比,为全诗奠定了无奈的基调,也反映出诗人在修行道路上的挫折感。“有时成白首,无处问黄芽”“有时成白首”说明诗人在修行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甚至到头发变白都未能取得成功。“无处问黄芽”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在修行道路上的孤独和无助,找不到可以请教的人,也无法探寻到炼制黄芽的方法。此句通过时间的跨度和空间的限制,深化了诗人的无奈和迷茫之情,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在修行中的困境。“幻世如泡影,浮生抵眼花”“幻世如泡影”将世间比作泡沫和影子,形象地表达了世间的虚幻和不真实。“浮生抵眼花”则将人生比作眼前的花,强调了人生的短暂和虚幻。此句通过对世间和人生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虚幻本质。这种思考不仅仅是对道教修行的一种反思,更是对整个人生的哲学思考。“唯将绿醅酒,且替紫河车”“唯将绿醅酒”表明诗人只能选择饮用绿色的浊酒,“唯”字体现出一种无奈和妥协。“且替紫河车”则说明诗人用绿醅酒来暂时替代那传说中的紫河车(道教仙药),表达了一种暂时的满足和超脱。此句通过这种无奈的选择,体现了诗人在面对修行困境和人生虚幻时的一种豁达心态,虽然无法实现修行的目标,但也能以一种简单的方式来安慰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惜花》

下一篇:唐·白居易《河阴夜泊忆微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