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择狂夫言":圣人会选择狂夫的言论,
"俗信老人语":俗人相信老人的话语。
"我有老狂词":我有老迈狂放的言辞,
"听之吾语汝":听我对你们说。
"吾观器用中":我观察器物用具之中,
"剑锐锋多伤":剑锋利,剑刃多有损伤。
"吾观形骸内":我观察人的身体之内,
"骨劲齿先亡":骨骼坚硬,牙齿先脱落。
# 骨劲:一作劲骨。
"寄言处世者":传话给处世的人,
"不可苦刚强":不可固执于刚强。
"龟性愚且善":龟的性情愚钝且善良,
"鸠心钝无恶":鸠的心思迟钝且无恶意。
"人贱拾支床":人轻视它却用来垫床脚,
"鹘欺擒暖脚":鹘欺负鸠,擒捉它暖脚。
"寄言立身者":传话给立身的人,
"不得全柔弱":不能完全柔弱。
"彼固罹祸难":那些过于刚强的人固然遭祸,
# 固:一作因。
"此未免忧患":这些过于柔弱的人也难免忧患。
# 患:平声。
"于何保终吉":怎样才能保全善终吉祥,
"强弱刚柔间":在强弱刚柔之间。
"上遵周孔训":向上遵循周公、孔子的训诫,
"旁鉴老庄言":旁边借鉴老子、庄子的言论。
"不唯鞭其后":不仅在后面鞭策,
"亦要轭其先":也要在前面驾驭。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教子诗,介绍了诗人对晚辈为人处世的教导,描绘了刚强易受损、柔弱易受欺的现象,体现了刚柔相济的处世观点,营造了恳切劝导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晚辈的关怀及传递人生经验的心意。
2. 写作手法
对比:“吾观器用中,剑锐锋多伤。吾观形骸内,骨劲齿先亡”与“龟性愚且善,鸠心钝无恶。人贱拾支床,鹘欺擒暖脚”对比,将过于刚强易遭损伤与过于柔弱易被欺辱进行对比,突出为人处世需在强弱刚柔之间寻求平衡的观点。比喻:“吾观器用中,剑锐锋多伤”“吾观形骸内,骨劲齿先亡”,以剑的锋利容易受损、骨骼坚硬而牙齿先脱落为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过于刚强易招致祸患的道理。引用:“上遵周孔训,旁鉴老庄言”,引用儒家周孔的训诫和道家老庄的言论,表明诗人的处世思想融合了儒道两家的智慧,使观点更具说服力。
3. 分段赏析
“圣择狂夫言,俗信老人语”开篇以“圣人会采纳狂夫的言论,俗人相信老人的话语”起笔,看似简单的对比,实则为下文铺垫。诗人借此暗示自己虽以“老人”身份言说,话语或许如“狂夫言”,但其中蕴含的经验值得晚辈听取,语气平实,拉近了与子弟的距离,体现出教育的真诚。“我有老狂词,听之吾语汝”承接上文,直接表明自己有“老狂词”要对子弟说。“老狂词”一词既带自谦,又显坦诚,“听之吾语汝”则语气恳切,明确了诗歌的教育目的,让晚辈感受到诗人传递经验的迫切与真诚。“吾观器用中,剑锐锋多伤”诗人从日常器物观察入手,说剑因为锋利,剑刃容易受损。以常见的器物为喻,浅显易懂地说明过于刚强易受伤害的道理,让抽象的处世哲学变得具体可感,便于晚辈理解。“吾观形骸内,骨劲齿先亡”从人的身体内部观察,指出骨骼坚硬,牙齿却先脱落。与上句的“剑锐锋多伤”相呼应,进一步以人体为例,说明过于刚硬往往难以持久,强化了不可过于刚强的劝诫。“寄言处世者,不可苦刚强”直接向处世之人传话,点明不可过于刚强的观点。这是对前四句比喻的总结,语气明确,将前面的形象描述升华为直白的劝诫,让晚辈清晰领会诗人的意图。“龟性愚且善,鸠心钝无恶”转而描述龟和鸠的品性,说龟性情愚钝且善良,鸠心思迟钝且无恶意。通过描绘两种看似柔弱的生物,为下文说明过于柔弱的弊端做铺垫,形成与前文“刚强”的对比。“人贱拾支床,鹘欺擒暖脚”写龟被人轻视用来支床,鸠被鹘欺负擒捉。具体展现了过于柔弱会遭受欺凌的处境,与前文刚强易折的现象形成对照,为后文提出平衡之道做准备。“寄言立身者,不得全柔弱”向立身于世的人传话,指出不能一味柔弱。这是对龟和鸠遭遇的总结,与“不可苦刚强”形成呼应,从另一角度给出劝诫,使观点更全面。“彼固罹祸难,此未免忧患”“彼”指过于刚强的人,“此”指过于柔弱的人,说前者固然遭祸,后者也难免忧患。总结了两种极端处世方式的弊端,进一步强调走极端不可取,为下文提出核心观点做铺垫。“于何保终吉,强弱刚柔间”提出“怎样才能保全自身善终”的问题,然后给出答案,在强弱刚柔之间寻求平衡。这是全诗的核心观点,回应了前文的两种极端情况,明确了诗人认可的处世之道。“上遵周孔训,旁鉴老庄言”说明自己的观点既遵循儒家周孔的训诫,又借鉴道家老庄的言论。表明这种处世之道有思想渊源,融合了儒道两家智慧,增强了观点的合理性和说服力。“不唯鞭其后,亦要轭其先”意为不仅要在后面鞭策,也要在前面驾驭。用形象的说法进一步阐释在强弱刚柔之间把握平衡的具体做法,让抽象的道理更易理解,深化了核心观点。
上一篇:唐·白居易《山中五绝句·石上苔》
下一篇:唐·白居易《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