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zhōng
jué
·
·
shí
shàng
tái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bān
bān
shí
shàng
tái
yōu
fāng
jìng
绿
jué
xiān
āi
páng
fán
cǎo
róng
zāo
céng
xiāng
chē
niǎn
lái

译文

漠漠斑斑石上苔:石头上面,青苔密密麻麻,呈现出斑驳的样子,青苔散发出清幽的香气,颜色静谧翠绿,没有沾染一丝尘埃。道路旁边那些普通的草,因为偶然的机会而有了“荣耀”的经历,它们曾经被华贵的七香车碾压过。

逐句剖析

"漠漠斑斑石上苔":漠漠斑斑石上苔:石头上面,青苔密密麻麻,呈现出斑驳的样子,

"幽芳静绿绝纤埃":青苔散发出清幽的香气,颜色静谧翠绿,没有沾染一丝尘埃。

"路傍凡草荣遭遇":道路旁边那些普通的草,因为偶然的机会而有了“荣耀”的经历,

"曾得七香车辗来":它们曾经被华贵的七香车碾压过。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山中五绝句・石上苔》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通过对山石青苔与路旁凡草的对比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命的独特观照与哲理思考。全诗运用对比与象征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生境遇相联结,既赞美了平凡事物的永恒之美,又暗含对世俗功利的委婉批判。白居易以其平易通俗的语言风格,在二十八字中熔铸深刻哲理,展现了唐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比:通过山石青苔与路旁凡草的生存境遇对比,"幽芳静绿绝纤埃"的苔与"七香车辗来"的凡草形成短暂荣遇与持久自足的反差,凸显诗人对生命价值的辩证思考。拟人:"幽芳静绿"赋予青苔以人的高洁品格,"绝纤埃"的拟人化描写,暗合诗人晚年追求的精神境界。象征:以青苔象征坚守本心的隐者形象,借"路傍凡草"暗喻趋炎附势的世俗之辈,形成精神品格的双重象征体系。借景抒情:全诗通过"漠漠斑斑"的视觉描写与"绝纤埃"的触觉刻画,将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托物言志:以苔的生长状态隐喻人生态度,"曾得七香车辗来"的反讽笔法,暗含对功利价值观的批判。

2. 分段赏析

首句“漠漠斑斑石上苔”以叠词摹写青苔形态,“漠漠”状其分布之广,“斑斑”绘其色泽之杂,奠定全诗幽寂基调。次句“幽芳静绿绝纤埃”通过拟人化手法,将青苔赋予“幽芳”的品格与“静绿”的姿态,“绝纤埃”三字既写其自然属性,又暗喻诗人远离尘嚣的精神追求。第三句“路傍凡草荣遭遇”笔锋陡转,以“凡草”暗喻趋炎附势之辈,“荣遭遇”三字暗藏反讽,暗示其短暂的世俗荣光。末句“曾得七香车辗来”以“七香车”的权贵意象,与“辗来”的毁灭动作形成强烈反差,反衬青苔虽处僻地却能保持生命本真的永恒价值。全诗通过“石上苔”与“路傍凡草”的双重意象,完成对生命价值的诗意评判,展现了白居易晚年“外枯而中膏”的艺术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病中诗十五首·送嵩客》

下一篇:唐·白居易《遇物感兴因示子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