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然两片石":灰青色的两块石头,
# 苍然:青色的样子。
"厥状怪且丑":它们的形状怪异又丑陋。
"俗用无所堪":没有什么世俗用途,
"时人嫌不取":当时的人嫌弃而不取用。
"结从胚浑始":它们从天地初开时凝结而成,
# 胚浑:指天地未开时的浑沌状态。
"得自洞庭口":在洞庭湖口被寻得。
# 洞庭:指太湖中的洞庭山。
"万古遗水滨":在水边被遗留了万古之久,
"一朝入吾手":如今终于到了我的手中。
"担舁来郡内":我让人抬到郡中,
# 担舁:抬。
"洗刷去泥垢":洗刷掉上面的泥垢。
"孔黑烟痕深":石上孔洞黑且烟痕深,
"罅青苔色厚":缝隙里青苔颜色浓重。
# 罅:缝隙。
"老蛟蟠作足":下面弯曲的部分好似老蛟龙盘曲当作了脚,
"古剑插为首":上面突出的部分仿佛一把古剑插着当作了头。
"忽疑天上落":忽然怀疑是从天上落下,
"不似人间有":不像是人间能有的东西。
"一可支吾琴":一块可用来支撑我的琴,
"一可贮吾酒":一块可用来盛我的酒。
"峭绝高数尺":高耸几尺十分陡峭,
"坳泓容一斗":低洼处能容下一斗酒。
# 坳泓:洼坑。
"五弦倚其左":琴靠在它左边,
"一杯置其右":酒杯放在它右边。
"洼樽酌未空":石洼做的酒杯还没喝空,
# 洼樽:指可贮酒的石上洼坑。
"玉山颓已久":我却早已醉倒。
# 玉山颓:指酒醉卧倒。典出《世说新语·容止》。颓,倒下。
"人皆有所好":人都有自己的喜好,
"物各求其偶":物也各自寻求匹配。
# 偶:伙伴。
"渐恐少年场":渐渐担心少年聚会的场合,
# 少年场:年轻人的聚集场所。
"不容垂白叟":容不下我这白发老人。
# 垂白:白发下垂,形容年老。
"回头问双石":回头询问这两块石头,
"能伴老夫否":能否陪伴我这老头。
"石虽不能言":石头虽不能说话,
"许我为三友":但我已把它们当作我的三位友人之一了。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中描绘了两片怪丑却被诗人珍视的奇石,表达了诗人对奇石的独特喜爱之情,展现出诗人随性自在的生活态度。
2. 分段赏析
起始至“一朝入吾手”,开篇诗人便描绘双石“怪且丑”的外形,它们“俗用无所堪”,不被时人接纳。但诗人却点明其“结从胚浑始,得自洞庭口”,强调双石历经万古,从遥远的洞庭口而来。这几句在形象上,将双石塑造成不被世俗认可却有着悠久历史与独特来历的存在;语言风格质朴直白,如实陈述;表达技巧上,通过对比时人的嫌弃与自己的珍视,突出诗人与众不同的审美;内容主题上,为后文诗人对双石的喜爱与感慨埋下伏笔,展现诗人不随波逐流的态度。“担舁来郡内”至“不似人间有”,诗人将双石搬运至郡内,经“洗刷”后,双石“孔黑烟痕深,罅青苔色厚”的纹理与色泽得以显现,“老蛟蟠作足,古剑插为首”则运用比喻,生动描绘双石奇特的形态,仿佛是老蛟与古剑幻化而成,让诗人惊叹其“忽疑天上落,不似人间有”。此部分在形象塑造上,让双石的独特模样跃然纸上;语言上,精炼且富有想象力;表达技巧以比喻为主,增强感染力;内容主题上,进一步体现诗人对双石的欣赏与惊奇,凸显双石的非凡。“一可支吾琴”至结尾,诗人介绍双石的用途,“一可支吾琴,一可贮吾酒”,并描述自己倚琴饮酒的惬意场景。随后“人皆有所好,物各求其偶”,由物及人,感慨人各有偏好。“渐恐少年场,不容垂白叟”流露出诗人对自身境遇的一丝无奈。最后诗人与双石对话,“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将双石视为知己。这部分在形象上,展现出诗人闲适又略带孤寂的形象;语言自然流畅;表达技巧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相结合;内容主题上,抒发诗人对双石的喜爱,以及对人生的感慨,表达寻求精神慰藉的心境。
3. 作品点评
笔触随性自然,于颓唐之态中孕发生趣。结尾处尤为精妙,尽显白居易诗风里洒脱空灵的韵味。
# 白乐天于水石之趣,言之津津,知其中于膏肓深矣。
明陆时雍《唐诗镜》
# 触手明通,游戏自在,此种诗境开自居易,而苏轼效之,轼集中《杨康功石》一首本此。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上一篇:唐·白居易《悲歌》
下一篇:唐·白居易《有感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