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知时节":白发好像知道时节的变化,
"暗与我有期":暗中与我有个约定。
"今朝日阳里":今天在阳光的照耀下,
"梳落数茎丝":梳头时掉落了几根白发。
"家人不惯见":家人不常见我有白发,
"悯默为我悲":默默为我感到悲伤。
# 悯默:暗自愁苦。
"我云何足怪":我说这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此意尔不知":你们不明白我的这种想法。
"凡人年三十":一般人到了三十岁,
"外壮中已衰":外表强壮但身体内部已经开始衰弱。
"但思寝食味":只是想想睡觉和吃饭的滋味,
"已减二十时":已经比不上二十岁的时候了。
"况我今四十":何况我如今已经四十岁了,
# 今:一作年。
"本来形貌羸":原本形貌就比较瘦弱。
# 羸:瘦。
"书魔昏两眼":沉迷于读书使两眼变得昏花,
"酒病沉四肢":饮酒引发的病症让四肢沉重。
"亲爱日零落":亲人一天天逐渐离世,
"在者仍别离":还在世的亲人也仍然分离在各处。
"身心久如此":身心长期以来都是这样的状况,
"白发生已迟":身心长期以来都是这样的状况
"由来生老死":自古以来生老病死,
"三病长相随":这三种情况总是相互伴随。
"除却念无生":除非追求无生的境界,
# 无生:谓佛法,因佛教以无生无灭为义。
"人间无药治":人间没有药物可以治疗(生老病死)。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拟人:“白发知时节,暗与我有期”,将白发拟人化,说它仿佛知晓时节,暗自与自己有约定,生动形象地写出白发悄然出现的状态,使白发这一意象更具情感色彩,引发读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直抒胸臆:“身心久如此,白发生已迟”,直接表明自己身心长期处于不佳状态,觉得白发出现得已经晚了,直白地抒发了诗人对自身状况的无奈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使情感表达更加直接有力。议论:“由来生老死,三病长相随。除却念无生,人间无药治”,诗人对生老病死这一人生现象发表议论,认为这是自然规律,始终伴随人生,除了追求无生的境界,人间没有药物可以治疗,深化了诗歌对生死问题的思考,展现出诗人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对比:“凡人年三十,外壮中已衰。但思寝食味,已减二十时”,将人三十岁时与二十岁时进行对比,突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和生活感受的变化,强调时光对人的影响,加深读者对诗人所表达的衰老之感的理解。
2. 分段赏析
前四句:“白发知时节,暗与我有期。今朝日阳里,梳落数茎丝。”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开篇,赋予白发以人的意识,说它好像知道时节,暗中与自己有约定,在今朝阳光照耀下梳头时,掉落了几根。这几句生动地描绘出白发不经意间出现的情景,引发读者对时光悄然流逝的共鸣,为下文对衰老和人生的感慨做铺垫。中间十句:“家人不惯见,悯默为我悲。我云何足怪,此意尔不知。凡人年三十,外壮中已衰。但思寝食味,已减二十时。况我今四十,本来形貌羸。书魔昏两眼,酒病沉四肢。亲爱日零落,在者仍别离。”诗人描述家人因少见自己白发而悲伤,自己却觉得不足为奇。接着阐述凡人三十岁时身体就开始走下坡路,自己四十岁更是形貌瘦弱,因读书过多损害眼睛,饮酒致病使四肢沉重,而且亲人逐渐离世,在世的也多有别离。这部分通过对自身年龄增长后的身体变化、生活习惯影响以及亲人状况的描述,全面展现了诗人面临的人生困境,抒发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境遇的无奈与感慨。最后四句:“身心久如此,白发生已迟。由来生老死,三病长相随。除却念无生,人间无药治。”诗人总结自己身心长期处于不佳状态,觉得白发出现得晚。进而对生老病死这一普遍的人生现象发表议论,认为这是自然规律,始终相随,只有追求无生的境界,否则人间没有药物可治。这几句从个人感慨上升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出诗人对生死的豁达态度,使诗歌主题得到升华。
下一篇:唐·白居易《赠王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