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ái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bái
zhī
shí
jié
àn
yǒu
jīn
zhāo
yáng
shū
luò
shù
jīng
jiā
rén
guàn
jiàn
mǐn
wèi
bēi
yún
guài
ěr
zhī
fán
rén
nián
sān
shí
wài
zhuàng
zhōng
shuāi
dàn
qǐn
shí
wèi
jiǎn
èr
shí
shí
kuàng
jīn
shí
běn
lái
xíng
mào
léi
shū
hūn
liǎng
yǎn
jiǔ
bìng
chén
zhī
qīn
ài
líng
luò
zài
zhě
réng
bié
shēn
xīn
jiǔ
bái
shēng
chí
yóu
lái
shēng
lǎo
sān
bìng
cháng
xiàng
suí
chú
què
niàn
shēng
rén
jiān
yào
zhì

译文

白发好像知道时节的变化,暗中与我有个约定。今天在阳光的照耀下,梳头时掉落了几根白发。家人不常见我有白发,默默为我感到悲伤。我说这有什么值得奇怪的,你们不明白我的这种想法。一般人到了三十岁,外表强壮但身体内部已经开始衰弱。只是想想睡觉和吃饭的滋味,已经比不上二十岁的时候了。何况我如今已经四十岁了,原本形貌就比较瘦弱。沉迷于读书使两眼变得昏花,饮酒引发的病症让四肢沉重。亲人一天天逐渐离世,还在世的亲人也仍然分离在各处。身心长期以来都是这样的状况,身心长期以来都是这样的状况自古以来生老病死,这三种情况总是相互伴随。除非追求无生的境界,人间没有药物可以治疗(生老病死)。

逐句剖析

"白发知时节":白发好像知道时节的变化,

"暗与我有期":暗中与我有个约定。

"今朝日阳里":今天在阳光的照耀下,

"梳落数茎丝":梳头时掉落了几根白发。

"家人不惯见":家人不常见我有白发,

"悯默为我悲":默默为我感到悲伤。

# 悯默:暗自愁苦。

"我云何足怪":我说这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此意尔不知":你们不明白我的这种想法。

"凡人年三十":一般人到了三十岁,

"外壮中已衰":外表强壮但身体内部已经开始衰弱。

"但思寝食味":只是想想睡觉和吃饭的滋味,

"已减二十时":已经比不上二十岁的时候了。

"况我今四十":何况我如今已经四十岁了,

# 今:一作年。

"本来形貌羸":原本形貌就比较瘦弱。

# 羸:瘦。

"书魔昏两眼":沉迷于读书使两眼变得昏花,

"酒病沉四肢":饮酒引发的病症让四肢沉重。

"亲爱日零落":亲人一天天逐渐离世,

"在者仍别离":还在世的亲人也仍然分离在各处。

"身心久如此":身心长期以来都是这样的状况,

"白发生已迟":身心长期以来都是这样的状况

"由来生老死":自古以来生老病死,

"三病长相随":这三种情况总是相互伴随。

"除却念无生":除非追求无生的境界,

# 无生:谓佛法,因佛教以无生无灭为义。

"人间无药治":人间没有药物可以治疗(生老病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白发》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五言古诗,围绕诗人对自己白发的感悟展开。开篇写白发仿佛知晓时节,悄然与自己相约,在梳头时掉落。家人因少见诗人白发而悲伤,诗人却认为不足为怪,进而阐述凡人三十岁时外表虽壮但内里已衰,自己四十岁本就形貌瘦弱,又因读书、饮酒致病,加上亲人离散、相聚少,觉得白发出现已算迟。最后感慨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除了追求无生的境界,人间无药可治。整首诗借白发抒发诗人对时光、人生境遇及生死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拟人:“白发知时节,暗与我有期”,将白发拟人化,说它仿佛知晓时节,暗自与自己有约定,生动形象地写出白发悄然出现的状态,使白发这一意象更具情感色彩,引发读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直抒胸臆:“身心久如此,白发生已迟”,直接表明自己身心长期处于不佳状态,觉得白发出现得已经晚了,直白地抒发了诗人对自身状况的无奈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使情感表达更加直接有力。议论:“由来生老死,三病长相随。除却念无生,人间无药治”,诗人对生老病死这一人生现象发表议论,认为这是自然规律,始终伴随人生,除了追求无生的境界,人间没有药物可以治疗,深化了诗歌对生死问题的思考,展现出诗人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对比:“凡人年三十,外壮中已衰。但思寝食味,已减二十时”,将人三十岁时与二十岁时进行对比,突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和生活感受的变化,强调时光对人的影响,加深读者对诗人所表达的衰老之感的理解。

2. 分段赏析

前四句:“白发知时节,暗与我有期。今朝日阳里,梳落数茎丝。”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开篇,赋予白发以人的意识,说它好像知道时节,暗中与自己有约定,在今朝阳光照耀下梳头时,掉落了几根。这几句生动地描绘出白发不经意间出现的情景,引发读者对时光悄然流逝的共鸣,为下文对衰老和人生的感慨做铺垫。中间十句:“家人不惯见,悯默为我悲。我云何足怪,此意尔不知。凡人年三十,外壮中已衰。但思寝食味,已减二十时。况我今四十,本来形貌羸。书魔昏两眼,酒病沉四肢。亲爱日零落,在者仍别离。”诗人描述家人因少见自己白发而悲伤,自己却觉得不足为奇。接着阐述凡人三十岁时身体就开始走下坡路,自己四十岁更是形貌瘦弱,因读书过多损害眼睛,饮酒致病使四肢沉重,而且亲人逐渐离世,在世的也多有别离。这部分通过对自身年龄增长后的身体变化、生活习惯影响以及亲人状况的描述,全面展现了诗人面临的人生困境,抒发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境遇的无奈与感慨。最后四句:“身心久如此,白发生已迟。由来生老死,三病长相随。除却念无生,人间无药治。”诗人总结自己身心长期处于不佳状态,觉得白发出现得晚。进而对生老病死这一普遍的人生现象发表议论,认为这是自然规律,始终相随,只有追求无生的境界,否则人间没有药物可治。这几句从个人感慨上升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出诗人对生死的豁达态度,使诗歌主题得到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和元八侍御升平新居四绝句·累土山》

下一篇:唐·白居易《赠王山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