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án
shì
shēng
píng
xīn
jué
·
·
lěi
shā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duī
jiàn
gāo
shān
chū
zhōng
nán
tíng
jiān
fēng
lán
shuǐ
yīng
chóu
chàng
kǒng
jiàn
xīn
shān
wàng
jiù
shān

译文

一筐筐泥土堆积起来,渐渐高耸,山峦的意境便呈现出来,仿佛把终南山移到了自己家的庭院之中。那玉峰和蓝水应该会感到惆怅吧,恐怕看到这新堆的山就会想念旧日的山峦。

逐句剖析

"堆土渐高山意出":一筐筐泥土堆积起来,渐渐高耸,山峦的意境便呈现出来,

"终南移入户庭间":仿佛把终南山移到了自己家的庭院之中。

"玉峰蓝水应惆怅":那玉峰和蓝水应该会感到惆怅吧,

"恐见新山望旧山":恐怕看到这新堆的山就会想念旧日的山峦。

# 恐见新山望旧山:旧注:元旧居在蓝田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和元八侍御升平新居四绝句·累土山》是唐代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借“堆土渐高”的造园场景,把终南山景致浓缩于庭院。既呈现人工堆叠与自然山水的融合,又以“玉峰蓝水应惆怅”的拟人笔法,寄寓对旧居山景的怀想。体现白居易“以小见大”的园林美学思想,将诗文意境融入空间营造,构建出“壶中天地”般的隐逸空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新居的赞美和对这种生活情趣的欣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该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年)春,彼时白居易与元宗简(元八)在长安比邻而居。此诗为《和元八侍御升平新居四绝句》组诗第四首,因友人新居落成而作和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唱和写景诗。描绘元八侍御新居内累土山的景致,展现其营造出山意的巧妙,仿佛将终南山移至庭院。通过想象终南山的玉峰和蓝水的“惆怅”,侧面烘托累土山之美,表达诗人对新居独特景观的欣赏与赞美之情。

2. 写作手法

拟人:“玉峰蓝水应惆怅,恐见新山望旧山”中,“惆怅”是人的情绪,诗人将终南山的“玉峰蓝水”人格化,赋予其人类“惆怅”的情感,仿佛它们会因新居庭院里人工堆叠的土山(“新山”),而担忧自己被替代、产生失落情绪。以小见大:“小”体现在“累土山”这一微观庭院造景行为,“堆土渐高山意出,终南移入户庭间”写人工堆叠土山,把宏大的终南山景致“浓缩”到庭院这一极小空间。“大”借庭院堆山这一小事,映射中唐文人“中隐”思想下的园林审美——以小空间营造模拟自然山水,追求“壶中天地”,以庭院造景之“小”,见文人精神追求和审美取向之“大”。

3. 分段赏析

“堆土渐高山意出,终南移入户庭间”:开篇直接描写堆土成山的情景,“堆土渐高”体现了建造的过程,“山意出”则强调了堆出的土山已经有了山峦的意境。“终南移入户庭间”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将终南山的雄伟气势引入庭院,突出了新居景致的独特和壮观,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新居的赞美之情。“玉峰蓝水应惆怅,恐见新山望旧山”: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玉峰蓝水”人的情感。“玉峰蓝水”代表了原来的自然景观,它们见证了诗人与友人曾经的时光和过往的经历。“应惆怅”仿佛让这些自然景物也有了情感,它们会因为新山的出现而感到惆怅。这种惆怅背后,既有对旧时光的留恋,也有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诗人与友人即将分别,友人前往新居,面对新的山川,而旧地的玉峰蓝水似乎也在担心友人会因新山而忘却旧日的山峦,实则是诗人自己内心对这份情谊的不舍和对分别的忧伤。“恐见新山望旧山”进一步展开想象,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和浪漫色彩。这种拟人化的想象反映出诗人对生活中细微情感的关注,他能从自然景物的变化中感受到情感的波动,体现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敏锐感知和对生活情趣的欣赏,也让诗歌充满了人文关怀和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寄王秘书》

下一篇:唐·白居易《白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