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波云色重":天空层层黑云低压着水面,
# 重:厚,浓密。,拂:轻轻掠过。
"洒叶雨声繁":又急又密的雨点敲打着叶片。
# 繁:很多。,洒:落下来。
"水鹭双飞起":两只水鹭被惊得振翼飞起,
# 鹭:一作“鸟”。
"风荷一向翻":湖中荷叶被风吹得朝同一方向翻倒。
# 一向:同一方向。
"空濛连北岸":雨色朦胧,北岸模模糊糊,
# 空濛:迷茫缥缈的样子。濛:一作“蒙”。
"萧飒入东轩":东边的小阁雨声响作。
# 萧飒:形容风雨吹打草木发出的声音。
"或拟湖中宿":是以我打算留宿湖中,
# 拟:计划;准备。
"留船在寺门":将船停泊在寺门口。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孤山寺遇雨》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的诗。描绘了诗人在孤山寺游览时所遭遇的一场骤雨之景,从阴沉厚重的云色、繁密的雨声,到受惊飞起的水鹭、随风翻动的荷叶,再到雨幕笼罩下空濛的天地,营造出一种既紧张又充满生机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细致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审美视角,表达了他在面对自然风雨时的闲适心境,以及对西湖山水由衷的喜爱之情。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水鹭双飞起,风荷一向翻”里,水鹭飞起是动景,展现出动态的生机;风荷翻动也是动态画面。而周围被雨笼罩的环境可看作静景,动静相生,使画面更具层次感。借景抒情:全诗通过描写孤山寺遇雨的景色,如空濛的雨景、翻飞的风荷等,抒发了诗人在雨中游览的闲适之情,以及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多感官描写:“拂波云色重,洒叶雨声繁”中,“云色重”是视觉描写,描绘出云层厚重低沉的样子;“雨声繁”是听觉描写,写出雨点打在树叶上声音繁密,两者结合,让读者更真切感受到雨景氛围。
3. 分段赏析
《孤山寺遇雨》为五言律诗。此诗着重描绘西湖的雨中景致,笔触并非轻柔舒缓,而是呈现出一种较为强烈的氛围,似有黑云压城的磅礴之势。首联中,上句从云的颜色着墨,继而深入至其厚重之感;下句则聚焦于雨声,以繁密的声响作结。颔联巧妙运用数字,对仗极为工整,营造出鲜明的意境,读来仿佛身临其境。颈联变换手法,舍弃数字,改用方位词进行对仗。上句瞬间拓宽视野,展现出灰蒙一片、空阔无垠的天空;下句则巧妙回扣题目,点明孤山寺的具体方位。尾联的“宿”字进一步呼应主题。白居易平日里与寺中住持交往频繁,此次偶遇暴雨,他便打算将船停靠在寺门口,于寺中留宿,尽显随性与自然。
上一篇:唐·白居易《江楼早秋》
下一篇:唐·白居易《寄王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