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虽多热":南方地区虽然大多时候很炎热,
"秋来亦不迟":但秋天到来也并不迟缓。
"湖光朝霁后":湖水的波光在清晨雨后初晴之后,
# 霁:雨止。
"竹气晚凉时":傍晚凉爽时分竹林间的气息。
"楼阁宜佳客":江楼适合迎接美好的客人,
"江山入好诗":眼前的江山美景可写入好诗中。
"清风水蘋叶":清风吹拂着水蘋的叶子,
# 蘋:一种生在浅水中的小草,四片小叶成一复叶,形如“田”字。,清风:清凉的微风。
"白露木兰枝":白色的露水附着在木兰的枝条上。
# 木兰:一种落叶小乔木。又称紫玉兰、木笔。先叶开花,花大,外面紫色,内面近白色。
"欲作云泉计":想要做出归隐山林的打算,
# 云泉计:此句有欲隐居意。云泉:白云清泉,借指胜景。
"须营伏腊资":必须要筹备生活所需的资财。
# 伏腊资:指生活费用。伏腊:秦汉时,夏天的伏日,冬天的腊日,都是节日,合称伏腊。
"匡庐一步地":庐山近在咫尺,
# 匡庐:即庐山。
"官满更何之":任期结束后又该前往何处呢。
# 官满:任职期满。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以早秋江楼为背景,借景抒情。诗中描绘了早秋时南国江楼周边湖光、竹气、清风、白露等景色,营造出清新宁静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在归隐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心理。
2. 写作手法
多感官描写:“湖光朝霁后,竹气晚凉时。清风水蘋叶,白露木兰枝。”从视觉、触觉等角度,细致地描写了早秋不同时段江楼周边的景色,如清晨雨后的湖光、傍晚凉爽的竹气,以及清风吹拂下的水蘋叶和附着白露的木兰枝,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氛围,让读者身临其境。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绘早秋江楼的美好景色,如“湖光朝霁后”等句,抒发了对江楼景色的喜爱之情。同时,以“清风水蘋叶,白露木兰枝”这样的秋景,引发“欲作云泉计”的归隐念头。直抒胸臆:“欲作云泉计,须营伏腊资。匡庐一步地,官满更何之。”直接表达了自己想要归隐云泉的想法,以及对归隐所需资财的考虑,还有任期结束后不知去往何处的迷茫,使诗人的情感直接传达给读者。反问:“匡庐一步地,官满更何之”一句运用反问手法,诗人并非真的不知何去何从,而是以反问强化内心的无奈与纠结。此手法有力凸显诗人对未来的迷茫,深刻展现理想与现实的挣扎,增强情感张力。
3. 分段赏析
“南国虽多热,秋来亦不迟。”开篇点明地域和时令,指出南国虽气候炎热,但秋天依旧按时来临,为下文描写早秋景色做铺垫,平实的叙述中透露出季节变换的自然之感。“湖光朝霁后,竹气晚凉时。”此联是写景的佳句,描绘了早秋两个不同时段的典型画面。清晨雨后初晴,湖光闪耀,清新宜人;傍晚时分,凉爽的空气中弥漫着竹子的气息。通过时间和景物的转换,展现出早秋江楼周边景色的独特魅力,对仗工整,意境清幽。“楼阁宜佳客,江山入好诗。”由对景色的描写转为情感的抒发,诗人认为如此美妙的江楼景色适合招待佳客,眼前的江山美景更是诗兴的源泉,表达出对江楼景色的高度赞美,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文学创作关系的感悟。“清风水蘋叶,白露木兰枝。”这两句继续写景,名词并置,无需虚词或动词连接,却生动呈现出山水景物的自然状态,如同一幅静谧的秋景图,颇有盛唐诗歌的韵味。“欲作云泉计,须营伏腊资。匡庐一步地,官满更何之。”则直接抒发情感,诗人面对早秋美景,萌生归隐之意,但又因生活现实而有所顾虑,不知任期结束后是否该前往庐山归隐,表达出对未来生活的迷茫与思考,使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中,诗人虽身处被贬江州的逆境,但从对早秋江楼景色的描绘中,仍能感受到他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陶醉,心情较为平和。然而,诗末对归隐的思考与犹豫,又揭示出他内心深处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此诗将清新自然的写景与复杂深沉的抒情巧妙融合,展现了白居易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