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ǐ
齿
luò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jiē
jiē
shuāng
chǐ
齿
yǒu
zhī
ěr
ěr
jiáo
ròu
shū
xián
bēi
shù
shuǐ
fēng
xuè
suǐ
cóng
yòu
dǎi
lǎo
qín
zhì
xìng
yǒu
chē
fēi
yín
è
rán
shě
dàn
shuāng
luò
chǐ
齿
suī
qíng
qíng
lǎo
chǐ
齿
bié
chǐ
齿
suí
líng
lǎo
lái
ěr
huí
jiē
jiē
shuāng
chǐ
齿
shú
wèi
ér
lái
zāi
shú
wèi
ér
zāi
chǐ
齿
néng
yán
qǐng
xuān
wéi
kǒu
zhōng
zhī
liù
shí
nián
jūn
zhī
zhuàng
xuè
gāng
chǐ
齿
jiān
jīn
jūn
zhī
lǎo
xuè
shuāi
chǐ
齿
hán
chē
yín
è
xuē
yuè
juān
shàng
cēn
ér
xià
niè
céng
shǎo
ān
jūn
tīng
zāi
zhǎng
chén
lǎo
zhǔ
shuāi
tóu
shù
gōng
chéng
zhě
jūn
jiē
jiē
wén
zhū
dào
jīng
shēn
fēi
yǒu
gài
tiān
zhī
wěi
xíng
jūn
jiē
jiē
yòu
wén
zhū
shuō
shì
shēn
yún
biàn
miè
yóu
shì
ér
yán
jūn
yǒu
yān
suǒ
wěi
bǎi
hái
ér
shùn
wàn
huà
wèi
jiē
jiē
chǐ
齿
zhī
jiān
yìng
yuē
guò
ěr
zhī
yán
rán
kāi
chéng
èr
nián
chūn
qiū
liù
shí
liù
hēi
shuāi
bái
lǎo
zhuàng
ér
shuāng
chǐ
齿
yòu
duò
kǎi
rán
gǎn
tàn
zhě
jiǔ
zhī
yīn
wéi
chǐ
齿
luò
guǎng
广
yuē

译文

唉唉呀我的两颗牙齿,自从我拥有你们以来。让你们嚼咬肉食、啃食蔬菜,衔着杯漱口喝水。你们滋养我的皮肤,充实我的血液骨髓。从年幼到衰老,你们的辛劳到了极点。幸好有牙床辅助,并非没有牙龈牙腭。为何突然舍弃我,一下子两颗都脱落了。牙齿虽然没有情感,我难道没有情感吗。年老时与牙齿分别,泪水随着牙齿脱落而流下。我一天天衰老,你们离去后不再回来。唉唉呀两颗牙齿,是谁说你们会来?是谁说你们会去?牙齿不能说话,请让我用心意表明。作为口中的东西,不知不觉已有六十多年。从前你壮年时,血气刚健牙齿坚固。如今你衰老了,血气衰退牙齿松动畏寒。牙床和牙龈,一天天消瘦萎缩。上面的牙齿参差不齐,下面的牙齿歪斜不正,曾有什么能让我稍感安稳。嘻!你听我说,女儿长大辞别母亲,臣子年老辞别君主。头发衰老辞别头颅,叶子枯萎辞别树木。万物无论大小,功成之后就会离去,你为何叹息?难道没听过道经说,我的身体不属于我,原是天地赋予的形体。你为何叹息?又没听过诸佛说,这身体如同浮云,片刻就会变化消失。由此说来,你拥有什么呢?理应任凭全身骨骼随万物变化,为何在一颗牙一颗齿之间叹息呢。我回应说:我错了,你的话是对的。开成二年,我年龄六十六岁,皮肤瘠瘦发黑,头发衰老变白,衰老的模样全都具备了。而且两颗牙齿又脱落了,我感慨叹息了很久,于是写了这篇《齿落辞》来自我宽慰,我的言辞是这样的。

逐句剖析

"嗟嗟乎双齿":唉唉呀我的两颗牙齿,

"自吾有之尔":自从我拥有你们以来。

"俾尔嚼肉咀蔬":让你们嚼咬肉食、啃食蔬菜,

"衔杯漱水":衔着杯漱口喝水。

"丰吾肤革":你们滋养我的皮肤,

"滋吾血髓":充实我的血液骨髓。

"从幼逮老":从年幼到衰老,

"勤亦至矣":你们的辛劳到了极点。

"幸有辅车":幸好有牙床辅助,

"非无龂腭":并非没有牙龈牙腭。

"胡然舍我":为何突然舍弃我,

"一旦双落":一下子两颗都脱落了。

"齿虽无情":牙齿虽然没有情感,

"吾岂无情":我难道没有情感吗。

"老与齿别":年老时与牙齿分别,

"齿随涕零":泪水随着牙齿脱落而流下。

"我老日来":我一天天衰老,

"尔去不回":你们离去后不再回来。

"嗟嗟乎双齿":唉唉呀两颗牙齿,

"孰谓而来哉":是谁说你们会来?

"孰谓而去哉":是谁说你们会去?

"齿不能言":牙齿不能说话,

"请以意宣":请让我用心意表明。

"为口中之物":作为口中的东西,

"忽乎六十余年":不知不觉已有六十多年。

"昔君之壮也":从前你壮年时,

"血刚齿坚":血气刚健牙齿坚固。

"今君之老矣":如今你衰老了,

"血衰齿寒":血气衰退牙齿松动畏寒。

"辅车龂腭":牙床和牙龈,

"日削月朘":一天天消瘦萎缩。

"上参差而下卼臲":上面的牙齿参差不齐,下面的牙齿歪斜不正,

"曾何足以少安":曾有什么能让我稍感安稳。

"嘻":嘻!

"君其听哉":你听我说,

"女长辞姥":女儿长大辞别母亲,

"臣老辞主":臣子年老辞别君主。

"发衰辞头":头发衰老辞别头颅,

"叶枯辞树":叶子枯萎辞别树木。

"物无细大":万物无论大小,

"功成者去":功成之后就会离去,

"君何嗟嗟":你为何叹息?

"独不闻诸道经":难道没听过道经说,

"我身非我有也":我的身体不属于我,

"盖天地之委形":原是天地赋予的形体。

"君何嗟嗟":你为何叹息?

"又不闻诸佛说":又没听过诸佛说,

"是身如浮云":这身体如同浮云,

"须臾变灭":片刻就会变化消失。

"由是而言":由此说来,

"君何有焉":你拥有什么呢?

"所宜委百骸而顺万化":理应任凭全身骨骼随万物变化,

"胡为乎嗟嗟于一牙一齿之间":为何在一颗牙一颗齿之间叹息呢。

"吾应曰":我回应说:

"吾过矣":我错了,

"尔之言然":你的话是对的。

"开成二年":开成二年,

"予春秋六十六":我年龄六十六岁,

"瘠黑衰白":皮肤瘠瘦发黑,头发衰老变白,

"老状具矣":衰老的模样全都具备了。

"而双齿又堕":而且两颗牙齿又脱落了,

"慨然感叹者久之":我感慨叹息了很久,

"因为齿落辞以自广":于是写了这篇《齿落辞》来自我宽慰,

"其辞曰":我的言辞是这样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齿落辞》为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年创作的古体诗。因牙齿脱落这一日常生理变化,诗人触发了对生命规律的深层思考,借身体现象抒发人生哲思。全诗采用拟人化写法,营造了双齿与主人告别的虚构场景:前半部分回忆牙齿一生咀嚼食物、滋养躯体的重要作用,深切表达对其脱落的伤感;后半部分融入佛道理念,用“万物无论大小,功成后自会离去”的道理消解不舍之情。作品将日常体验提升为对生死的审视,语言质朴平实却暗含儒释道交融的思辨意味,体现了白居易晚年诗作将生活小事与哲学感悟相结合的创作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本诗创作于开成二年(837年),彼时诗人已六十六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哲理诗。描绘了牙齿脱落的过程与感慨,通过对齿落的思考体现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与接纳。

2. 写作手法

拟人:“嗟嗟乎双齿,自吾有之尔。”诗人以“嗟嗟”的感叹称呼牙齿,用“吾”“尔”的人称对应,将无生命的牙齿视作有陪伴关系的对象,赋予其人格化的互动感,仿佛牙齿是相伴多年的伙伴。

3. 分段赏析

开篇“嗟嗟乎双齿,自吾有之尔。俾尔嚼肉咀蔬,衔杯漱水”,诗人以“嗟嗟”起兴,直抒对双齿的感慨。“自吾有之尔”点明牙齿伴随自己的时间之长,而“嚼肉咀蔬,衔杯漱水”则具体写出牙齿的日常功用,用平实的语言勾勒出牙齿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字里行间带着对牙齿的熟悉与依赖。“丰吾肤革,滋吾血髓。从幼逮老,勤亦至矣。幸有辅车,非无龂腭”,进一步写牙齿的贡献:滋养身体、陪伴从幼到老,“勤亦至矣”直接赞美牙齿的辛劳。“辅车”“龂腭”等词语点明牙齿并非孤立存在,却依然脱落,为后文的叹惋埋下伏笔,情感上从陈述功用转向对牙齿付出的感念。“胡然舍我,一旦双落。齿虽无情,吾岂无情。老与齿别,齿随涕零”,笔锋一转,写牙齿突然脱落的意外与伤感。“胡然”二字满是不解与失落,“齿虽无情,吾岂无情”以对比突出自己对牙齿的深厚情感,“涕零”更是将衰老带来的离别之痛具象化,情感真挚动人。“我老日来,尔去不回。嗟嗟乎双齿,孰谓而来哉?孰谓而去哉?”继续抒发对衰老与牙齿离去的无奈。“我老日来,尔去不回”形成时间上的对比,衰老日增而牙齿不再,连续的反问“孰谓而来哉?孰谓而去哉?”充满对生命规律的困惑,将内心的嗟叹推向深处。“齿不能言,请以意宣。为口中之物,忽乎六十余年”,诗人想象牙齿无法言说,便代其“意宣”,点出牙齿伴随自己六十余年的漫长时光。“忽乎”一词暗含时光飞逝的感慨,将牙齿的存在置于漫长岁月中,更显其离去的怅然。“昔君之壮也,血刚齿坚。今君之老矣,血衰齿寒。辅车龂腭,日削月朘。上参差而下𠨜𦤞,曾何足以少安”,通过今昔对比,写年轻时牙齿的坚固与年老后牙齿的衰败。“血刚齿坚”与“血衰齿寒”形成鲜明对照,“日削月朘”“参差”“𠨜𦤞”等词语细致描绘牙齿脱落前后的状态变化,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衰老的无奈与不安。“嘻!君其听哉,女长辞姥,臣老辞主。发衰辞头,叶枯辞树。物无细大,功成者去,君何嗟嗟?”此处引入客观说理,以“女长辞姥”“臣老辞主”“发衰辞头”“叶枯辞树”等生活与自然现象作比,说明“物无细大,功成者去”的规律,用反问“君何嗟嗟”劝诫自己不必过度悲叹,体现出由情入理的过渡。“独不闻诸道经,我身非我有也,盖天地之委形。君何嗟嗟?”引用道经思想,认为身体本是天地赋予的形体,并非自己所独有,再次以反问强化不必嗟叹的道理,从道家顺应自然的角度为自己宽解,体现了诗歌的哲理深度。“又不闻诸佛说,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由是而言,君何有焉?”再引佛家观点,将身体比作瞬息万变的浮云,说明其无常性。“君何有焉”的反问进一步消解对身体局部(牙齿)的执着,从佛道思想中寻求精神慰藉,使说理更具说服力。“所宜委百骸而顺万化,胡为乎嗟嗟于一牙一齿之间”,总结前文道理,提出应顺应自然变化、放下对身体的执念,反问自己何必为一两颗牙齿悲叹,明确表达出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使情感从悲叹转向释然。“吾应曰:吾过矣,尔之言然”,以自我回应作结,承认自己之前的嗟叹是过错,认同前文的道理。简短的回应干脆利落,标志着内心的转变,从最初的伤感无奈到最终的坦然接受,情感完成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喜老自嘲》

下一篇:唐·白居易《赠郑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