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疏秋竹篱":秋日竹篱稀疏冷落,
"清浅秋风池":秋风拂过清浅池水。
"一只短舫艇":一只短小游船浮于水面,
"一张斑鹿皮":船上铺着一张斑驳鹿皮。
"皮上有野叟":鹿皮之上有个老翁,
"手中持酒卮":手中正握着酒盏。
"半酣箕踞坐":酒至半酣,随意伸腿而坐,
"自问身为谁":不禁自问我究竟是谁。
"严子垂钓日":遥想严子陵当年垂钓的时光,
"苏门长啸时":还有孙登在苏门长啸的时刻。
"悠然意自得":此刻悠然自得,
"意外何人知":这心境之外,又有谁能知晓。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隐逸诗。描绘了秋日里诗人在池上泛舟的清寂场景,借秋竹篱笆、秋风池水等意象,及“野叟持酒”“半酣箕踞”细节,营造出超脱物外的隐逸氛围,表达了诗人悠然自适又隐含无人理解的复杂心境。
2. 写作手法
用典:“严子垂钓日,苏门长啸时”,“严子垂钓”指东汉严光(严子陵),他与光武帝刘秀为旧交,却拒绝出仕,隐居富春江畔垂钓,象征超脱世俗、隐逸自在;“苏门长啸”源自魏晋名士孙登(或阮籍)在苏门山长啸,借啸声抒发超逸情志、沟通天地,代表放达不羁、与自然相融的精神。诗中借这两个典故,将“野叟”(诗人自喻)的形象,与严子陵的隐逸、孙登(或阮籍)的超逸关联,以历史典故反映当下心境,说明“野叟”半酣箕踞、饮酒自问的状态,同古人隐逸超俗之举一脉相承,借典故深化超脱物外、悠然自适的情感。直抒胸臆:“悠然意自得,意外何人知”,诗人不借景物、叙事迂回表意,直接以“悠然意自得”袒露内心超脱尘世、自在满足的心境。
3. 分段赏析
“萧疏秋竹篱,清浅秋风池”,以简洁笔触勾勒环境,“萧疏”呈现秋竹篱笆的稀疏之态,“清浅”描绘秋风拂过池水的澄澈模样。短短两句,用白描手法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氛围,为后续独游场景做铺垫,让读者直观感受池畔秋日的宁静,也暗合诗人独游时的闲适心境。“一只短舫艇,一张斑鹿皮”,聚焦独泛行具,“短舫艇”点明水上行船,“斑鹿皮”则是船上坐具。两句以物为引,简单勾勒出游画面,质朴文字间,传递出出行的随性,仅以短艇、鹿皮相伴,尽显洒脱自在,为刻画“独泛”情境添砖加瓦。“皮上有野叟,手中持酒卮”,承接上句,刻画人物形象。“野叟”是诗人自喻,“手中持酒卮”呈现手持酒盏的状态。通过这两句,将“人”融入场景,从写物过渡到写人,让独泛画面更生动,也为后文展现人物状态、心境做准备。“半酣箕踞坐,自问身为谁”,描绘人物姿态与心理。“半酣”体现饮酒后的微醺,“箕踞坐”是随意伸腿而坐的洒脱动作,“自问身为谁”则转入内心思索。从外在动作到内在心理,展现诗人独游时的自在与对自我的叩问,衔接自然,将场景从生活层面引向精神探寻。“严子垂钓日,苏门长啸时”,借用历史典故抒情。提及严子陵(严光)垂钓富春江、孙登(苏门先生)长啸的典故,把自身当下“独泛”状态,与古代隐士超脱之举关联,借典故表明对不慕功名、寄情自然生活的追慕,拓宽诗歌情感深度。“悠然意自得,意外何人知”,直抒胸臆收束全诗。“悠然”呼应前文闲适,“意自得”强调内心满足;“意外何人知”凸显这种精神境界的超脱,是独属于诗人的感悟。两句将对宁静生活的享受、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推向顶点,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在平凡独游中,探寻精神归依的细腻情思。
上一篇:唐·白居易《看采莲》
下一篇:唐·白居易《早春招张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