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hòu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chūn
hòu
chūn
tài
fēn
ē
nuó
bái
xié
jiàn
cháng
yún
duò
cán
bīng
chè
piàn
xīn
è
pái
hóng
jìn
xīn
xīn
ài
chūn
fēi
yíng
fāng
hòu
yuán
jiù
nuǎn
qián
yán
zuò
hái
yǒu
chóu
chàng
xīn
bié
hóng
huǒ

译文

立春后的第五天,春天的气息已经变得婀娜多姿。白天渐渐变长,蓝天上的云彩低低地垂着,仿佛要落下来。残存的冰块像玉片一样破裂开来,新生的花蕾整齐地排列着,露出红红的颗粒。万物都显得生机勃勃,喜爱春天的又何止我一个人呢?我来到后园欣赏春天的美景,站在前檐下享受温暖的阳光。然而,我的心中还有些惆怅,因为快要和陪伴我度过寒冬的红炉火告别了。

逐句剖析

"立春后五日":立春后的第五天,

"春态纷婀娜":春天的气息已经变得婀娜多姿。

# 春态:春日的物态。

"白日斜渐长":白天渐渐变长,

"碧云低欲堕":蓝天上的云彩低低地垂着,仿佛要落下来。

"残冰坼玉片":残存的冰块像玉片一样破裂开来,

# 坼:裂开。

"新萼排红颗":新生的花蕾整齐地排列着,露出红红的颗粒。

"遇物尽欣欣":万物都显得生机勃勃,

# 欣欣:一作欢欣。

"爱春非独我":喜爱春天的又何止我一个人呢?

"迎芳后园立":我来到后园欣赏春天的美景,

"就暖前檐坐":站在前檐下享受温暖的阳光。

# 就暖:晒太阳取暖。

"还有惆怅心":然而,我的心中还有些惆怅,

"欲别红炉火":因为快要和陪伴我度过寒冬的红炉火告别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立春后五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第一联诗人开篇点题,描绘了立春后五日春天的柔美姿态,为全诗奠定了生机勃勃的基调。第二联通过描写白日的渐长和碧云的低垂,展现了春天的宁静与悠长。第三联诗人用“玉片”和“红颗”形象地描绘了残冰和新花,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变化。第四联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诗人看到万物在春日里都显得生机勃勃,心情愉悦,由此想到喜爱春天的并非只有自己。第五联诗人描绘了自己在春日里的活动。他在后园中站立,迎接春天的芬芳,又在前檐下坐下,享受温暖的阳光。第六联诗人表达了对温暖炉火的留恋,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惆怅,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这首诗语言简洁而生动,通过对初春景色的细腻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自然的变化。诗中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抒怀诗。这首诗通过对初春景色的细腻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好。诗中描绘了白日逐渐变长、碧云低垂、残冰裂成玉片、新花簇拥红颗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同时,诗人在诗中也流露出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怅然若失之感。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诗人通过对初春景色的描写,“春态纷婀娜”“白日斜渐长”,融入了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同时,诗人在最后四句中表达了对温暖炉火的不舍,进一步突出了对春天的喜爱与对时光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首四句:“立春后五日,春态纷婀娜。”诗人以“立春后五日”点明时间,用“春态纷婀娜”描绘出春天的柔美与生机。一个“婀娜”二字,生动地展现了初春的娇美与灵动,为全诗奠定了轻快的基调。“白日斜渐长,碧云低欲堕。”这两句承接“婀娜”,描写初春的光影变化。“白日斜渐长”暗示着白昼渐长,春天的气息愈发浓厚;“碧云低欲堕”则描绘出天空中云彩低垂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柔和而宁静的氛围。中四句:“残冰坼玉片,新萼排红颗。”这两句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初春的生机。“残冰坼玉片”以“玉片”形容冰块的晶莹剔透,用“坼”字描绘冰块破裂的动态;“新萼排红颗”则以“红颗”形容新芽的娇艳,用“排”字表现出新芽的整齐与生机,充满了春天的活力。遇物尽欣欣,爱春非独我。”诗人通过“遇物尽欣欣”表达万物在春天的复苏与欢悦,强调春天的生机不仅感染了诗人,也感染了世间万物。“爱春非独我”进一步点明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并非个例,而是人之常情。最后四句:“迎芳后园立,就暖前檐作。”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在春天的行为。“迎芳后园立”表现了诗人在后园欣赏春花的情景;“就暖前檐作”则描绘了诗人在檐下享受温暖阳光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与留恋。“还有惆怅心,欲别红炉火。”诗人以“还有惆怅心”转折,表达了对冬天的不舍。尽管春天的到来令人欣喜,但诗人仍然对陪伴自己度过寒冬的红炉火感到眷恋。这种复杂的情感,既体现了对春天的喜爱,也流露出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4. 作品点评

《立春后五日》是白居易以细腻笔触捕捉初春气息的佳作。诗中通过对春日景色的生动描写,展现了春天带来的生机与喜悦。然而,结尾处诗人笔锋一转,写到对红炉火的不舍,看似与春日的喜悦氛围相悖,实则巧妙地契合了人们从寒冬走来时的心理状态。这种对“惆怅心”的描写,不仅真实地反映了老年人怕冷的心理,也符合大众对冬天温暖的眷恋,反而使诗的意境更加真实、亲切。诗人之所以写“惆怅心”,是因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太过炽热,以至于不得不与红炉火告别,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感反而更深刻地凸显了对春天的热爱。全诗以直白的笔法描写眼前事、心中意,不加雕琢,却自然天成,妙趣横生。若刻意雕琢,即便字句精巧、立意新颖,也难以达到这种天然去雕饰的妙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食笋》

下一篇:唐·白居易《新丰路逢故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