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í
sǔ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zhōu
nǎi
zhú
xiāng
chūn
sǔn
mǎn
shān
shān
zhé
yíng
bào
bào
lái
zǎo
shì
duō
wéi
jiàn
shuāng
qián
shù
zhì
zhī
chuī
zèng
zhōng
fàn
tóng
shí
shú
tuò
chè
jǐn
xīn
měi
suì
jiā
cān
jīng
shí
ròu
jiǔ
wéi
jīng
luò
wèi
cháng
qiě
shí
chí
chú
nán
fēng
chuī
zuò
zhú

译文

这里是个竹子之乡,春天的竹笋长满了山谷。山里的农夫折了一大抱竹笋,抱到早市上去卖。因为竹笋太多,所以价格很便宜,两文钱就能买到一束。把竹笋放在蒸锅里,和饭一起蒸熟。紫色的笋壳像旧锦缎一样裂开,露出洁白如新玉的笋肉。每天吃竹笋,连肉都不想吃了。我在长安住了很久,这种美味总是不够吃。趁现在还能吃到,不要犹豫,不然南风一吹,嫩笋就会长成竹子,就吃不到了。

逐句剖析

"此州乃竹乡":这里是个竹子之乡,

# 乃:一作有。,此州:指江州,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

"春笋满山谷":春天的竹笋长满了山谷。

"山夫折盈抱":山里的农夫折了一大抱竹笋,

# 抱:一作把。,夫:一作翁。

"抱来早市鬻":抱到早市上去卖。

# 鬻:卖。,早:一作入。,抱:一作将。

"物以多为贱":因为竹笋太多,所以价格很便宜,

"双钱易一束":两文钱就能买到一束。

# 双钱:一对钱。

"置之炊甑中":把竹笋放在蒸锅里,

# 甑:古代的一种炊具,底部有许多小孔,用来蒸食物。,置之炊:一作将归安。

"与饭同时熟":和饭一起蒸熟。

"紫箨坼故锦":紫色的笋壳像旧锦缎一样裂开,

# 锦:比喻一片一片的笋皮像鱼的锦鳞。,坼:裂开。,紫箨:一作斑壳。箨: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

"素肌擘新玉":露出洁白如新玉的笋肉。

# 擘:掰开。

"每日遂加餐":每天吃竹笋,

# 每日遂加餐:一作只此一蔬食。

"经时不思肉":连肉都不想吃了。

# 时:一作旬。

"久为京洛客":我在长安住了很久,

# 京洛:指洛阳,因其为东周、东汉京城,故言。此为借指唐都长安。

"此味常不足":这种美味总是不够吃。

"且食勿踟蹰":趁现在还能吃到,不要犹豫,

# 踟蹰:本义为来回走动,此引申为迟疑的样子。

"南风吹作竹":不然南风一吹,嫩笋就会长成竹子,就吃不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食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以竹乡的春笋为题材,描写了山夫采笋、市集卖笋以及诗人食笋的情景。诗人通过对竹笋的赞美,表达了对自然美味的喜爱和对简朴生活的满足。诗中还隐含了诗人对被贬生活的豁达态度,以及对故乡长安的思念。全诗语言质朴,用近似白话的文字描写日常场景,“物以多为贱,双钱易一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诗人将江州的竹笋与长安的生活对比,通过“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向往。诗的结尾“且食勿踟蹰,南风吹作竹。”既劝勉自己珍惜当下的美好,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食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作于唐长庆三年(823年)。当时,湖州刺史崔元亮将湖州特产的春笋赠送给白居易,白居易为此写下《食笋》一诗。白居易被贬江州后,随遇而安,知足常乐。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食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生活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州竹笋的喜爱和对当下生活的满足。以幽默的语气劝慰自己及时享受竹笋的美味,不然嫩笋就会被南风吹长成竹子,体现了诗人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

2. 写作手法

比喻:诗中用“紫箨坼故锦,素肌擘新玉。”来形容笋壳和笋肉,将笋壳比作“故锦”,笋肉比作“新玉”,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笋的外观和质地,既新颖又贴切,让人感受到春笋的鲜嫩和美味。对比:诗人将京城的饮食生活与家乡的春笋进行对比,“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通过对比突出了春笋的珍贵和美味,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乡美食的怀念之情。拟人:诗中“南风吹作竹。”一句,赋予了春风以人的动作,生动地描绘了春笋在南风的吹拂下迅速长成竹子的过程,使画面更加生动活泼。细节描写: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紫箨坼故锦,素肌擘新玉。”生动地展现了春笋的外观和食用过程,使读者仿佛能看到春笋的鲜嫩和感受到其美味,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第一联:“此州乃竹乡,春笋满山谷。”开篇点明江州是竹乡,春笋遍布山谷,描绘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此句不仅交代了背景,也为下文写食笋作铺垫,展现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第二联:“山夫折盈抱,抱来早市鬻。”诗人描写了山夫采笋的场景,他们怀抱春笋,一大早就到集市上售卖。此句展现了山夫的勤劳与朴实,同时也体现了春笋的丰富与价廉,为下文的“物以多为贱。”埋下伏笔。第三联:“物以多为贱,双钱易一束。”诗人指出春笋因数量多而价格低廉,只需两枚铜钱就能买到一束。此句不仅反映了当地的经济状况,也暗示了诗人对这种物美价廉的食材的喜爱。第四联:“置之炊甑中,与饭同时熟。”诗人描写了烹饪春笋的方法:将春笋放入甑中,与米饭一起蒸煮。此句简洁明了,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同时也为下文描写笋的美味作铺垫。第五联:“紫箨坼故锦,素肌擘新玉。”诗人用“紫箨”(紫色的笋壳)和“素肌”(白色的笋肉)来形容春笋的外观,将笋壳比作“故锦”,笋肉比作“新玉”,既新颖又贴切,生动地展现了春笋的鲜嫩与美丽。第六联:“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诗人表达了对春笋的喜爱,每天多吃几口,甚至不想吃肉。此句不仅突出了春笋的美味,也体现了诗人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即使被贬江州,依然能从平凡生活中找到乐趣。第七联:“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诗人回忆在京城的日子,感叹那里难以品尝到如此美味的春笋。此句通过对比,进一步突出了江州春笋的珍贵,也隐含了诗人对被贬生活的豁达态度。第八联:“且食勿踟蹰,南风吹作竹。”诗人以幽默的语气劝慰自己及时享受春笋的美味,不然嫩笋很快就会被南风吹长成竹子。此句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也蕴含了“珍惜当下”的哲理。

4. 作品点评

《食笋》整首诗在赞美春笋的同时,也传递了诗人对自然与精神节操的热爱,展现了其独特的审美情趣与生活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山中独吟》

下一篇:唐·白居易《立春后五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