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zhōng
yí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rén
yǒu
zài
zhāng
wàn
yuán
jiē
xiāo
bìng
wèi
měi
féng
měi
fēng
jǐng
huò
duì
hǎo
qīn
gāo
shēng
yǒng
piān
huǎng
ruò
shén
wéi
jiāng
shàng
bàn
zài
shān
zhōng
zhù
yǒu
shí
xīn
shī
chéng
shàng
dōng
yán
shēn
bái
shí
shǒu
pān
qīng
guì
shù
kuáng
yín
jīng
lín
yuán
niǎo
jiē
kuī
kǒng
wéi
shì
suǒ
chī
jiù
rén
chù

译文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癖好,我的癖好在于作文章,诗词。世间一切俗缘都已消散,唯有这癖好始终未改。每当遇到美丽的风景,或面对亲朋好友时。高声吟诵一首诗篇,仿佛与天地神明相遇。自从成为江畔的客居者,大半时光都在山中度过。偶尔有新诗写成,便独自登上东岩的山路。身躯倚靠在白色石崖上,双手攀着青翠的桂树枝。纵情吟诵惊动了山林幽深的地方,猿猴飞鸟都好奇地张望窥伺。只怕被世人讥笑嘲笑,因此来到这无人的僻静之处。

逐句剖析

"人各有一癖":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癖好,

"我癖在章句":我的癖好在于作文章,诗词。

# 章句:指文章,诗词。

"万缘皆已消":世间一切俗缘都已消散,

# 万缘:佛教指一切因缘,即事物的因果关系。此处指自己与功名利禄之间的关系。

"此病独未去":唯有这癖好始终未改。

# 此病:指写诗,这是自嘲之词。

"每逢美风景":每当遇到美丽的风景,

# 风景:风光景物。,每逢:凡是遇到。

"或对好亲故":或面对亲朋好友时。

# 亲故:亲戚故旧。

"高声咏一篇":高声吟诵一首诗篇,

# 高声:大声。

"恍若与神遇":仿佛与天地神明相遇。

# 神遇:谓从精神上去感知事物和事理,进入到一个“如有神”的境界。,恍若:仿佛。

"自为江上客":自从成为江畔的客居者,

# 江上客:江边的客人,此处指自己住在浔阳江附近。

"半在山中住":大半时光都在山中度过。

# 山中住:白居易在庐山结有草堂。

"有时新诗成":偶尔有新诗写成,

"独上东岩路":便独自登上东岩的山路。

"身倚白石崖":身躯倚靠在白色石崖上,

"手攀青桂树":双手攀着青翠的桂树枝。

"狂吟惊林壑":纵情吟诵惊动了山林幽深的地方,

# 林壑:山林幽深的地方。,狂吟:纵情吟咏。

"猿鸟皆窥觑":猿猴飞鸟都好奇地张望窥伺。

# 窥觑:亦作“窺觑”,看,偷看。

"恐为世所嗤":只怕被世人讥笑嘲笑,

# 嗤:讥笑、嗤笑。

"故就无人处":因此来到这无人的僻静之处。

# 无人:没有人。,就:来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山中独吟》是唐代白居易的五言古体诗,属闲适诗题材。全诗以“癖在章句”为核心,直言对诗歌的痴迷如“病”难祛,反衬其超脱功名利禄(“万缘皆消”)的淡泊心境。诗中分四层展开:首四句自陈诗癖;次四句写即兴创作之乐,“高声咏一篇”遇美景良朋时,竟臻“恍若与神遇”的玄妙境界,凸显诗歌与自然的共鸣;再八句描绘深山独吟之态,“身倚白石崖,手攀青桂树”以白描勾画诗人倚靠山岩、攀树狂吟的孤影,“狂吟惊林壑”更以夸张手法渲染声震山谷的激情,引得猿鸟窥觑,赋予林壑以生命灵动;末二句点明避世之因——“恐为世所嗤”,流露对世俗讥嘲的隐忧,深化了诗人孤高自持的形象。语言平易却情致奔放,如“病”“癖”“嗤”等字以自嘲寓挚爱,质朴中见深意;动作描写与声响效果相融,画面生动如《庐山狂吟图》。此诗不仅表达了对艺术境界的极致追求,更展现了中唐文人“独善其身”的精神转向,于自然中寻得诗心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写成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自贬谪江州起,他的思想逐渐由"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期间创作了大量闲适诗作,这首便是其中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五言古诗,属于闲适诗题材,以山水田园为背景,融合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痴迷与孤寂心境。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奔放,通过白描与夸张手法,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追求。

2. 写作手法

烘托:“万缘皆已消,此病独未去。”诗人言自己所有尘缘都已消弭,唯有对诗的癖好还在,烘托出诗人这个癖好的高雅。

3. 分段赏析

开头四句​​以自述口吻点明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痴迷。“人各有一癖”通过对比世俗嗜好(如嗜酒、嗜财)与“章句癖”,强调诗歌创作的高洁性。诗人直言“万缘皆已消”,唯独对写诗的执着未改,用“此病独未去”的诙谐自嘲,凸显其将诗歌视为生命的精神追求。​​中间四句​​描写创作契机与心境。“每逢美风景”展现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敏感,美景与亲友皆能激发诗意;“高声咏一篇,恍若与神遇”则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吟诗时物我两忘的境界,暗示诗歌创作是诗人沟通自然、感悟哲理的途径。​​接下来八句​​刻画山中独吟的独特场景。诗人贬谪江州后半居山中,新诗完成后常独倚白石崖、手攀青桂树,以夸张的“狂吟惊林壑”展现其忘情投入;而“猿鸟窥觑”的拟人化描写,既渲染山林幽寂,又暗含诗人对创作状态的自我审视,形成狂放与孤寂的张力。​​末尾两句​​揭示矛盾心理。“恐为世所嗤”直言诗人对世俗非议的担忧,故选择“无人处”吟诗。这一转折既呼应前文“万缘皆消”的洒脱,又流露贬谪文人隐微的自卑,使全诗在率真中透出复杂况味。

4. 作品点评

此诗语言浅近如话,却饱含炽热诗情,是白居易“诗魔”本色的生动写照。诗中“狂吟”之态与“无人处”之寂,既展现其豪放洒脱的个性,又暗含贬谪后的孤高心境,堪称唐代闲适诗中的别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即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由衷喜爱,以及诗成后的愉悦。“狂吟惊林壑,猿鸟皆窥觑。”可视为诗人对诗歌神奇境界的艺术追求。

现代西安联合大学教授师长泰《白居易诗选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赎鸡》

下一篇:唐·白居易《食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