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一盏粥":肚子饿的时候喝上一盏粥,
"饥食有余味":简单充饥却觉得滋味悠长。
"南檐半床日":南边屋檐洒下的阳光,铺满半张床,
"暖卧因成睡":在温暖中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绵袍拥两膝":裹着绵袍,抱着双膝,
"竹几支双臂":双臂撑在竹几上。
"从旦直至昏":从清晨一直到黄昏,
"身心一无事":身体和内心都没有烦恼琐事。
"心足即为富":内心感到满足就是富有,
"身闲乃当贵":身体闲适自在便是高贵。
"富贵在此中":真正的富贵就在这种生活中,
"何必居高位":何必一定要身居高位。
"君看裴相国":您看那裴相国,
"金紫光照地":身着金印紫绶,显赫的权势光辉照耀大地。
"心苦头尽白":但他内心愁苦,头发都全白了,
"才年四十四":才仅仅四十四岁。
"乃知高盖车":由此可知,那些乘坐高车驷马、身居高位的人,
"乘者多忧畏":大多充满了忧愁和畏惧。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诗中“心足即为富,身闲乃当贵”等句,直接表明诗人对富足和高贵的认知,即内心满足、身体闲适就是一种富贵,清晰地传达出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对比:将自己悠闲自在的闲居生活状态,与“裴相国”虽位高权重却“心苦头尽白”的状态进行对比。以裴相国的愁苦忧惧衬托出自己对当下闲适生活的满足,突出了“心足身闲”的可贵。白描:开篇“空腹一盏粥,饥食有余味。南檐半床日,暖卧因成睡。绵袍拥两膝,竹几支双臂”,用简洁质朴的语言,不加修饰地描绘了自己从早到晚的生活场景,如空腹喝粥、在南檐下晒太阳入睡等,展现出一幅生动的闲居画面,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诗人的生活状态。
2. 分段赏析
“空腹一盏粥”至“身心一无事”:描绘闲居生活状态。开篇“空腹一盏粥,饥食有余味”,直白地讲述空腹喝一碗粥,简单饮食却觉滋味悠长,展现出一种知足的心态。接着“南檐半床日,暖卧因成睡。绵袍拥两膝,竹几支双臂”,通过对南檐下晒太阳入睡、裹着绵袍、凭靠竹几等生活细节的刻画,勾勒出一幅慵懒闲适的画面。“从旦直至昏,身心一无事”总结一天的状态,从早到晚,身体和心灵都自由自在,没有琐事烦扰,凸显出生活的悠闲惬意。“心足即为富”至“何必居高位”:表达对富贵的独特见解。诗人提出“心足即为富,身闲乃当贵”的观点,认为内心满足就是富有,身体闲适便是高贵,将传统意义上对富贵的认知从物质和地位层面,转移到精神和生活状态层面。“富贵在此中,何必居高位”进一步强调,真正的富贵就在这种闲适知足的生活里,没必要去追求高高在上的官位,体现出诗人淡泊名利的心境。“君看裴相国”至“乘者多忧畏”:通过对比深化主题。以“裴相国”为例,“金紫光照地”描绘出裴相国身着金印紫绶,权势显赫。但“心苦头尽白,才年四十四”,却指出他内心痛苦,年仅四十四岁头发就全白了,展现出身居高位者的烦恼与压力。最后“乃知高盖车,乘者多忧畏”得出结论,那些乘坐高车驷马、身居高位的人,往往充满忧愁和畏惧,与前文自己的闲居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强化了诗人对当下闲居生活的满足和对简单生活哲学的推崇。
上一篇:唐·白居易《赠鸟窠和尚诗》
下一篇:唐·白居易《赎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