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á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kōng
zhǎn
zhōu
shí
yǒu
wèi
nán
yán
bàn
chuáng
nuǎn
yīn
chéng
shuì
mián
páo
yōng
liǎng
zhú
zhī
shuāng
cóng
dàn
zhí
zhì
hūn
shēn
xīn
shì
xīn
wéi
shēn
xián
nǎi
dāng
guì
guì
zài
zhōng
gāo
wèi
jūn
kàn
péi
xiàng
guó
jīn
guāng
zhào
xīn
tóu
jìn
bái
cái
nián
shí
nǎi
zhī
gāo
gài
chē
chéng
zhě
duō
yōu
wèi

译文

肚子饿的时候喝上一盏粥,简单充饥却觉得滋味悠长。南边屋檐洒下的阳光,铺满半张床,在温暖中不知不觉就睡着了。裹着绵袍,抱着双膝,双臂撑在竹几上。从清晨一直到黄昏,身体和内心都没有烦恼琐事。内心感到满足就是富有,身体闲适自在便是高贵。真正的富贵就在这种生活中,何必一定要身居高位。您看那裴相国,身着金印紫绶,显赫的权势光辉照耀大地。但他内心愁苦,头发都全白了,才仅仅四十四岁。由此可知,那些乘坐高车驷马、身居高位的人,大多充满了忧愁和畏惧。

逐句剖析

"空腹一盏粥":肚子饿的时候喝上一盏粥,

"饥食有余味":简单充饥却觉得滋味悠长。

"南檐半床日":南边屋檐洒下的阳光,铺满半张床,

"暖卧因成睡":在温暖中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绵袍拥两膝":裹着绵袍,抱着双膝,

"竹几支双臂":双臂撑在竹几上。

"从旦直至昏":从清晨一直到黄昏,

"身心一无事":身体和内心都没有烦恼琐事。

"心足即为富":内心感到满足就是富有,

"身闲乃当贵":身体闲适自在便是高贵。

"富贵在此中":真正的富贵就在这种生活中,

"何必居高位":何必一定要身居高位。

"君看裴相国":您看那裴相国,

"金紫光照地":身着金印紫绶,显赫的权势光辉照耀大地。

"心苦头尽白":但他内心愁苦,头发都全白了,

"才年四十四":才仅仅四十四岁。

"乃知高盖车":由此可知,那些乘坐高车驷马、身居高位的人,

"乘者多忧畏":大多充满了忧愁和畏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闲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喜爱与满足,以及对世俗富贵、地位的淡泊态度。诗人认为真正的富贵在于内心的满足和身体的闲适,而非追求高位重权,体现了他豁达的人生观和独特的生活哲学,同时也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一种反思和厌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诗中“心足即为富,身闲乃当贵”等句,直接表明诗人对富足和高贵的认知,即内心满足、身体闲适就是一种富贵,清晰地传达出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对比:将自己悠闲自在的闲居生活状态,与“裴相国”虽位高权重却“心苦头尽白”的状态进行对比。以裴相国的愁苦忧惧衬托出自己对当下闲适生活的满足,突出了“心足身闲”的可贵。白描:开篇“空腹一盏粥,饥食有余味。南檐半床日,暖卧因成睡。绵袍拥两膝,竹几支双臂”,用简洁质朴的语言,不加修饰地描绘了自己从早到晚的生活场景,如空腹喝粥、在南檐下晒太阳入睡等,展现出一幅生动的闲居画面,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诗人的生活状态。

2. 分段赏析

“空腹一盏粥”至“身心一无事”:描绘闲居生活状态。开篇“空腹一盏粥,饥食有余味”,直白地讲述空腹喝一碗粥,简单饮食却觉滋味悠长,展现出一种知足的心态。接着“南檐半床日,暖卧因成睡。绵袍拥两膝,竹几支双臂”,通过对南檐下晒太阳入睡、裹着绵袍、凭靠竹几等生活细节的刻画,勾勒出一幅慵懒闲适的画面。“从旦直至昏,身心一无事”总结一天的状态,从早到晚,身体和心灵都自由自在,没有琐事烦扰,凸显出生活的悠闲惬意。“心足即为富”至“何必居高位”:表达对富贵的独特见解。诗人提出“心足即为富,身闲乃当贵”的观点,认为内心满足就是富有,身体闲适便是高贵,将传统意义上对富贵的认知从物质和地位层面,转移到精神和生活状态层面。“富贵在此中,何必居高位”进一步强调,真正的富贵就在这种闲适知足的生活里,没必要去追求高高在上的官位,体现出诗人淡泊名利的心境。“君看裴相国”至“乘者多忧畏”:通过对比深化主题。以“裴相国”为例,“金紫光照地”描绘出裴相国身着金印紫绶,权势显赫。但“心苦头尽白,才年四十四”,却指出他内心痛苦,年仅四十四岁头发就全白了,展现出身居高位者的烦恼与压力。最后“乃知高盖车,乘者多忧畏”得出结论,那些乘坐高车驷马、身居高位的人,往往充满忧愁和畏惧,与前文自己的闲居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强化了诗人对当下闲居生活的满足和对简单生活哲学的推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赠鸟窠和尚诗》

下一篇:唐·白居易《赎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