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èng
niǎo
shàng
shī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kōng
mén
yǒu
zhī
chù
tóu
bái
chǐ
齿
huáng
yóu
niàn
jīng
nián
yǐn
zhuó
shēng
wén
jiǔ
zhì
jīn
zuì
wèi
xǐng

译文

佛门中有通往解脱的道路,可却不知道在哪里,头发已白牙齿发黄了还在念诵佛经。哪一年喝到了听闻佛法的“酒”,直到现在还沉醉其中没有醒来。

逐句剖析

"空门有路不知处":佛门中有通往解脱的道路,可却不知道在哪里,

"头白齿黄犹念经":头发已白牙齿发黄了还在念诵佛经。

"何年饮着声闻酒":哪一年喝到了听闻佛法的“酒”,

"迄至如今醉未醒":直到现在还沉醉其中没有醒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赠鸟窠和尚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赠诗的形式,描绘了鸟窠和尚修行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修行之路的思考和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诗中“空门有路不知处,头白齿黄犹念经”描绘了和尚虽年事已高,但仍执着于修行的景象。后两句“何年饮着声闻酒,迄至如今醉未醒”则以“声闻酒”为喻,讽刺了和尚虽修行多年,却仍未真正领悟佛法的真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比:诗人通过“头白齿黄犹念经”的描写,与“醉未醒”形成对比,突出了修行的执着与未悟的矛盾。白描:诗中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和尚的形象和修行状态,如“头白齿黄”,使人物形象生动而具体。比喻:“何年饮着声闻酒,迄至如今醉未醒”,将鸟窠和尚听闻佛法后的沉醉状态,比作饮酒沉醉不醒,形象地表现出和尚对佛法的痴迷与深刻领悟。

2. 分段赏析

首句“空门有路不知处”,诗人开篇便感慨佛门虽有解脱之路,可人们往往难以寻觅。这既表达出佛法高深难测,也从侧面烘托出鸟窠和尚坚持修行的不易。次句“头白齿黄犹念经”,描绘了鸟窠和尚头发已白、牙齿发黄,却依然专注念经的形象。这一细节生动展现出和尚对佛法的执着,即便岁月流逝,也从未停止修行。后两句“何年饮着声闻酒,迄至如今醉未醒”,诗人用比喻的手法,将鸟窠和尚听闻佛法比作饮了美酒,且沉醉至今。这不仅赞美了和尚对佛法的深刻领悟与全身心投入,更让读者感受到佛法对人的巨大吸引力,进一步深化了对和尚修行精神的赞美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杂曲歌辞·急乐世》

下一篇:唐·白居易《闲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