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年欲四十":年纪快要到四十岁,
"有女曰金銮":有个女儿叫金銮。
"生来始周岁":出生刚满一周岁,
"学坐未能言":学着坐还不会说话。
"惭非达者怀":惭愧不是通达之人的胸怀,
"未免俗情怜":难免有世俗的情感去怜爱。
"从此累身外":从现在起牵挂身外的她,
"徒云慰目前":只能说暂时安慰眼前。
"若无夭折患":如果没有夭折的忧患,
"则有婚嫁牵":就会有婚嫁的牵挂。
"使我归山计":让我的归山计划,
"应迟十五年":应该要推迟十五年。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亲情诗,介绍了诗人年近四十,有个叫金銮子的女儿,女儿刚满周岁,学着坐还不会说话的状态,表达了对女儿的疼爱,以及因女儿而推迟归山计划的情感,体现了亲子之情和对生命的感怀。
2. 写作手法
白描:“学坐未能言”一句,用简洁直白的语言,不加修饰地描绘出女儿周岁时的状态,生动展现了幼儿的稚嫩模样,让读者感受到孩子的可爱。对比:“行年欲四十”与“生来始周岁”形成年龄对比,突出中年得女的珍贵;“若无夭折患”与“则有婚嫁牵”对比未来可能的双重责任,强调生命的无常。借代:“物以多为贱,双钱易一束”以货币交换的日常场景代指女儿的珍贵,用生活细节体现“老来得子”的珍视之情。
3. 分段赏析
“行年欲四十,有女曰金銮”直述诗人近四十岁、女儿名为金銮的事实。简洁的语言点明时间与人物,“欲四十”暗含岁月流逝的感慨,“有女”则传递初为人父的喜悦,为全诗奠定温情基调。“生来始周岁,学坐未能言”描写女儿周岁时的状态,刚会坐、还不会说话。用“学坐”“未能言”等细节,刻画出幼儿的笨拙与天真,体现父母对成长点滴的关注与怜爱。“惭非达者怀,未免俗情怜”诗人自谦并非超然之人,难掩世俗的父爱。“惭”字转折,既否定“达人”的淡泊,又肯定“俗情”的真实,展现人性中最本真的情感流露。“从此累身外,徒云慰目前”“累身外”指女儿成为生命中额外的牵挂,“徒云慰”则表达此刻的陪伴虽短暂却珍贵。两句将“牵挂”与“珍惜”结合,深化亲子情的复杂内涵。“若无夭折患,则有婚嫁牵”从当下的“慰目前”转向未来的担忧,若女儿健康长大,又将面临婚嫁的责任。“若无……则有……”的假设句式,强化生命阶段的无常与父母责任的延续性。“使我归山计,应迟十五年”卒章显志,诗人原计划归隐山林,却因女儿推迟十五年。“归山计”与“迟十五年”的对比,体现家庭责任对个人理想的影响,情感真挚而深沉。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是唐代“晬日”题材诗歌中的重要作品。宋代刘克庄《晬日女》里“客来堪自喜,婢仆不须呼”的场景刻画,显然沿用了白居易的白描手法。明代袁宗道《寄三侄》中“亦解学阿翁,抓梨觅栗子”的诙谐写法,也能看出对“学坐未能言”这种叙述方式的借鉴。诗中对亲子关系的描写,为现代作家创作家庭题材作品提供了启发。当代诗人伊沙在《唐・白居易求湘灵不遇》中,把“南下接人空手回”与“金銮子晬日”放在一起,重新构建了中唐文人的情感困境。日本汉学家静永健认为,这首诗所体现的“对生命脆弱的认知”,对《源氏物语》中西颜、若紫等人物形象的塑造产生了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