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芽珠颗小男儿":像玉芽、珍珠般的小男孩,
"罗荐兰汤欲罢时":在铺着丝罗垫子、用兰草泡的热水洗完澡快要结束的时候。
"芣苢春来盈女手":春天里,采来的芣苢装满了女子的手,
# 苢:一作苡。
"梧桐老去长孙枝":老梧桐树长出了象征后代的新枝。
"庆传媒氏燕先贺":喜庆的消息传来,燕子先飞来道贺,
"喜报谈家乌预知":谈家添丁的喜讯,乌鸦好像预先就知道了。
"明日贫翁具鸡黍":明天我这穷老头准备好鸡肉和黄米饭,
"应须酬赛引雏诗":该要酬答友人那首写雏儿的诗了。
# 应须酬赛引雏诗:前年谈氏外孙女初生,梦得有贺诗云:“从此引鸳雏。”今幸是男,前言似有徵,故云。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生活诗。围绕家庭生活中的喜事展开,为庆贺新生儿诞生。诗中生动描绘了新生儿的形象与家族的喜悦;同时,白居易还提及友人刘禹锡(字梦得)此前为外孙女出生所作贺诗“从此引鸳雏”,与此诗形成呼应,展现了唐代文人间的唱和传统。
2. 写作手法
比喻:“玉芽珠颗小男儿”句将刚出生的男婴比作“玉芽”和“珠颗”,用玉石的晶莹、珍珠的圆润来形容新生儿的稚嫩可爱,既凸显了婴儿的珍贵,也饱含着对新生命的喜爱与喜悦之情。用典:“梧桐老去长孙枝”这句诗运用了“长孙枝”的典故,“长孙枝”常被用来比喻家族中长子嫡孙一脉的延续,是古人表达家族子嗣兴旺、香火传承的意象。诗人在此借用这一传统意象,含蓄地表达了谈家添男孙、家族后继有人的喜悦与对家族绵延的美好期盼。
3. 分段赏析
首联“玉芽珠颗小男儿,罗荐兰汤欲罢时”,以“玉芽”“珠颗”为喻,生动描绘出新生儿像玉珠般稚嫩可爱的形象,“罗荐”“兰汤”则点出为婴儿沐浴的场景,细腻展现了家庭对新生儿的珍视,字里行间满是初得男孙的欣喜。颔联“芣苢春来盈女手,梧桐老去长孙枝”,选取“芣苢”“梧桐”两种植物,借“春来芣苢繁茂”暗合添丁之喜的生机,以“梧桐长孙枝”的传统意象,寓意家族子嗣绵延,用自然景象烘托添男孙的喜庆,寄托对家族延续的美好期盼。颈联“庆传媒氏燕先贺,喜报谈家乌预知”,写燕子、乌鸦这些“鸟”类仿佛提前知晓喜讯,前来庆贺,赋予鸟类灵性,用拟人的手法强化了喜庆的氛围,将家族的喜悦扩展到天地万物似乎都在共庆的层面,充满生活趣味。尾联“明日贫翁具鸡黍,应须酬赛引雏诗”,以“贫翁”自称,点明要准备简单的饭菜,回应友人刘禹锡此前的“引雏诗”,既体现了文人之间的唱和之谊,又以朴素的语言展现了因喜事而生的轻松与热情,让喜悦之情落到具体的生活场景中,真挚而自然。
下一篇:唐·白居易《金銮子晬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