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令有常候":春季有固定的时令气候,
# 常候:固定的征候。
"清明桐始发":清明时节桐花才开始开放。
# 始发:开始开花。
"何此巴峡中":为什么在这巴峡地区,
"桐花开十月":桐花却在十月开放。
"岂伊物理变":难道是它的物理特性改变了,
"信是土宜别":实在是因为土壤气候条件不同。
"地气反寒暄":此地气候冷热与正常相反,
# 寒暄:冷热。,反:颠倒。
"天时倒生杀":季节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也颠倒了。
# 生杀:生死。,倒:亦指颠倒。
"草木坚强物":草木本是坚强的生物,
# 强:健康。
"所禀固难夺":但所受的禀赋也难以抗拒。
"风候一参差":气候条件一旦有差异,
"荣枯遂乖剌":它们的繁茂与枯萎就会不同。
"况吾北人性":何况我是北方人的性情,
"不耐南方热":忍受不了南方的炎热。
"强羸寿夭间":在生命的强弱长短之间,
# 夭:夭折。,寿:高寿。,羸:瘦弱。
"安得依时节":怎么能完全依照固定的时节规律呢。
# 安得依时节:哪能依照一定的时节。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设问:开篇提出“何此巴峡中,桐花开十月”的疑问,引发读者对桐花在巴峡十月开放这一异常现象的好奇,之后又以“岂伊物理变,信是土宜别”自问自答,解释原因。直抒胸臆:“况吾北人性,不耐南方热”直接表明自己身为北方人难以适应南方炎热气候的感受,情感表达直白。
2. 分段赏析
“春令有常候,清明桐始发”:点明春季有固定的时令气候,桐花通常在清明时节绽放,语言质朴自然,为后文巴峡桐花十月开的反常做铺垫。“何此巴峡中,桐花开十月”:以设问手法,突出诗人对巴峡地区桐花在十月开放这一异常现象的惊讶与疑惑,引发读者兴趣。“岂伊物理变,信是土宜别”:自问自答,推测是由于物理特性变化或当地土壤气候条件不同,使桐花开放时间出现差异,体现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思考。“地气反寒暄,天时倒生杀”:进一步解释巴峡桐花开放异常的原因,指出当地气候冷热与常规相反,季节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也与平常不同,用词精准地描绘出地域气候的独特。“草木坚强物,所禀固难夺”:强调草木虽坚强,但生长规律也会因不同的风土气候而改变,蕴含对自然规律的感慨。“风候一参差,荣枯遂乖剌”:说明气候条件一旦有差异,植物的荣枯就会出现不同,再次强调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况吾北人性,不耐南方热”:由桐花生长联系到自身,直接抒发作为北方人难以适应南方炎热气候的感受。“强羸寿夭间,安得依时节”:以反问收束,感慨在环境差异面前,生命的强弱、长短难以完全依照固定的时节规律,深化了对自然与生命的思考。
上一篇:唐·白居易《对酒》
下一篇:唐·白居易《答马侍御见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