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uì
jiǔ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rén
shēng
bǎi
suì
tōng
sān
wàn
kuàng
bǎi
suì
rén
rén
jiān
bǎi
xián
gòng
líng
luò
guì
jiàn
tóng
mái
dōng
dài
qián
hòu
hún
běi
máng
xīn
jiù
wén
yào
zhě
wèi
ài
yán
nián
shù
yòu
yǒu
yōu
zhě
wèi
tān
zhèng
shì
yào
lǎo
yōu
fēi
yīn
shuí
yán
rén
zuì
líng
zhī
zhī
shī
huì
qīn
yǒu
yǐn
bēi
zhōng
néng
fán
xiāo
néng
táo
zhēn
xìng
chū
suǒ
liú
ruǎn
bèi
zhōng
nián
zuì

译文

人生若能活到一百岁,总计也就三万天。更何况能活到百岁的人,在人间一百个人里也没有一个。无论是贤能的人还是愚笨的人都会凋零,高贵和低贱的人同样被埋没。东岱山先后埋葬着许多亡魂,北邙山有新有旧的尸骨。又听说有因药物而失误的人,是因为贪爱延年益寿的方术。又有因忧愁而死的人,是因为贪恋政事。因药物失误不能自然老去,忧愁而死并非因为疾病。谁说人是最聪明的,只知道获取却不知道失去。不如与亲朋好友相聚,饮用这杯中的酒。能够浇灭烦恼忧虑使其消散,能够陶冶出纯真的本性。所以像刘晨、阮肇他们这类人,一年到头沉醉不醒,昏昏沉沉。

逐句剖析

"人生一百岁":人生若能活到一百岁,

"通计三万日":总计也就三万天。

"何况百岁人":更何况能活到百岁的人,

"人间百无一":在人间一百个人里也没有一个。

"贤愚共零落":无论是贤能的人还是愚笨的人都会凋零,

"贵贱同埋没":高贵和低贱的人同样被埋没。

"东岱前后魂":东岱山先后埋葬着许多亡魂,

# 东岱:泰山,古称东岳、岱宗。

"北邙新旧骨":北邙山有新有旧的尸骨。

"复闻药误者":又听说有因药物而失误的人,

"为爱延年术":是因为贪爱延年益寿的方术。

# 延年:一作“长生”。

"又有忧死者":又有因忧愁而死的人,

"为贪政事笔":是因为贪恋政事。

"药误不得老":因药物失误不能自然老去,

"忧死非因疾":忧愁而死并非因为疾病。

"谁言人最灵":谁说人是最聪明的,

# 言人:一作“人言”。

"知得不知失":只知道获取却不知道失去。

"何如会亲友":不如与亲朋好友相聚,

"饮此杯中物":饮用这杯中的酒。

# 杯中物:指酒。

"能沃烦虑消":能够浇灭烦恼忧虑使其消散,

# 沃:饮。

"能陶真性出":能够陶冶出纯真的本性。

# 陶:陶醉。

"所以刘阮辈":所以像刘晨、阮肇他们这类人,

# 刘阮:刘伶与阮籍。均为竹林七贤中人物,佯狂饮酒以避祸。

"终年醉兀兀":一年到头沉醉不醒,昏昏沉沉。

# 兀兀:无知觉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唐代白居易在元和七年至八年间创作《对酒》。开篇,白居易感慨人生短暂,百岁不过三万日且极为少见,继而点明无论贤愚贵贱都难免一死。诗中列举因迷信延年药、贪恋政事忧愁致死的例子,批判人们盲目追逐不知权衡。最后倡导与亲友相聚饮酒,借此消忧养性,像刘阮一样洒脱。写作上,“贤愚共零落,贵贱同埋没”以对比突显生命终结的平等;“复闻药误者,为爱延年术。又有忧死者,为贪政事笔”借举例有力批判不当追求,丰富诗歌内涵,让说理更为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比:“贤愚共零落,贵贱同埋没”,将贤和愚、贵和贱作对比,突出生命终结的平等性;“复闻药误者,为爱延年术。又有忧死者,为贪政事笔”,通过具体事例,呈现人们因不当追求而导致的不良后果,增强对盲目追求的批判力度。用典:“所以刘阮辈,终年醉兀兀”,运用刘晨、阮肇入天台遇仙,沉醉山中不归的典故,借其沉醉洒脱的状态,表达诗人对饮酒消忧、自在生活的推崇,丰富诗歌内涵。

2. 分段赏析

“人生一百岁,通计三万日。何况百岁人,人间百无一”,诗人采用直白且具冲击力的表述。“人生一百岁,通计三万日”将抽象的人生长度量化,让人直观感受到百年时光不过区区三万天,在浩瀚宇宙中只是须臾一瞬;“何况百岁人,人间百无一”进一步强调,即便百岁已是长寿,可真正能活到这个岁数的人,在世间极为罕见,瞬间营造出生命短暂且珍贵的氛围,奠定全诗对生命易逝的感慨基调。​“贤愚共零落,贵贱同埋没。东岱前后魂,北邙新旧骨”,诗人将目光投向生命的终点。“贤愚”“贵贱”涵盖了世间各类人,无论才智高低、身份贵贱,最终都“共零落”“同埋没”,平等地走向死亡,消逝于历史长河。“东岱”与“北邙”,作为传统认知中灵魂归宿与埋葬之地,“前后魂”“新旧骨”形象地描绘出无数生命在此消逝,新魂旧骨不断更迭,强化生命终结平等、一切皆为虚无的观点,引发读者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复闻药误者,为爱延年术。又有忧死者,为贪政事笔。药误不得老,忧死非因疾”,此句列举现实荒诞。有人痴迷延年术,迷信药物,最终因药致命;有人贪恋政事,忧心忡忡,忧愁至死。“药误不得老”“忧死非因疾”直陈错误追求带来的悲剧,批判人们盲目追逐外物,不懂得权衡利弊,忽视生命真正价值,深刻揭示生命无常并非不合理手段能左右。​“谁言人最灵,知得不知失”:以反问的形式,对人类所谓的“灵慧”提出质疑。诗人认为,人们在追求各种事物的过程中,只看到了所得,却忽略了所失去的,尤其是对生命本身的忽视。这一反问引发读者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思考在追求过程中是否真正做到了权衡利弊,珍惜生命。“何如会亲友,饮此杯中物。能沃烦虑消,能陶真性出”,在洞察生命本质与现实乱象后,诗人笔锋一转给出生活主张。“何如”以反问起笔,强调与亲友相聚饮酒的惬意。“能沃烦虑消,能陶真性出”具体阐述饮酒妙处,酒能浇灭心头烦恼,让人们在推杯换盏间忘却忧愁,同时在微醺状态下,得以回归本真,展现真实性情,寻得内心宁静与快乐。​“所以刘阮辈,终年醉兀兀”,诗人以刘阮二人入天台山采药,遇仙女沉醉不归的典故收尾。借刘阮的洒脱沉醉,表明自己对这种超脱尘世、潇洒生活的向往,认为面对短暂无常的人生,应如刘阮般,抛开世俗纷扰,享受当下,以豁达姿态拥抱生活。​整首诗从对生命短暂的慨叹,到对世人盲目追求的批判,再到提出珍视当下、享受生活的主张,环环相扣,借质朴诗句将深刻人生哲理娓娓道来,展现白居易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与通透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劝酒寄元九》

下一篇:唐·白居易《桐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