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百岁":人生若能活到一百岁,
"通计三万日":总计也就三万天。
"何况百岁人":更何况能活到百岁的人,
"人间百无一":在人间一百个人里也没有一个。
"贤愚共零落":无论是贤能的人还是愚笨的人都会凋零,
"贵贱同埋没":高贵和低贱的人同样被埋没。
"东岱前后魂":东岱山先后埋葬着许多亡魂,
# 东岱:泰山,古称东岳、岱宗。
"北邙新旧骨":北邙山有新有旧的尸骨。
"复闻药误者":又听说有因药物而失误的人,
"为爱延年术":是因为贪爱延年益寿的方术。
# 延年:一作“长生”。
"又有忧死者":又有因忧愁而死的人,
"为贪政事笔":是因为贪恋政事。
"药误不得老":因药物失误不能自然老去,
"忧死非因疾":忧愁而死并非因为疾病。
"谁言人最灵":谁说人是最聪明的,
# 言人:一作“人言”。
"知得不知失":只知道获取却不知道失去。
"何如会亲友":不如与亲朋好友相聚,
"饮此杯中物":饮用这杯中的酒。
# 杯中物:指酒。
"能沃烦虑消":能够浇灭烦恼忧虑使其消散,
# 沃:饮。
"能陶真性出":能够陶冶出纯真的本性。
# 陶:陶醉。
"所以刘阮辈":所以像刘晨、阮肇他们这类人,
# 刘阮:刘伶与阮籍。均为竹林七贤中人物,佯狂饮酒以避祸。
"终年醉兀兀":一年到头沉醉不醒,昏昏沉沉。
# 兀兀:无知觉貌。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对比:“贤愚共零落,贵贱同埋没”,将贤和愚、贵和贱作对比,突出生命终结的平等性;“复闻药误者,为爱延年术。又有忧死者,为贪政事笔”,通过具体事例,呈现人们因不当追求而导致的不良后果,增强对盲目追求的批判力度。用典:“所以刘阮辈,终年醉兀兀”,运用刘晨、阮肇入天台遇仙,沉醉山中不归的典故,借其沉醉洒脱的状态,表达诗人对饮酒消忧、自在生活的推崇,丰富诗歌内涵。
2. 分段赏析
“人生一百岁,通计三万日。何况百岁人,人间百无一”,诗人采用直白且具冲击力的表述。“人生一百岁,通计三万日”将抽象的人生长度量化,让人直观感受到百年时光不过区区三万天,在浩瀚宇宙中只是须臾一瞬;“何况百岁人,人间百无一”进一步强调,即便百岁已是长寿,可真正能活到这个岁数的人,在世间极为罕见,瞬间营造出生命短暂且珍贵的氛围,奠定全诗对生命易逝的感慨基调。“贤愚共零落,贵贱同埋没。东岱前后魂,北邙新旧骨”,诗人将目光投向生命的终点。“贤愚”“贵贱”涵盖了世间各类人,无论才智高低、身份贵贱,最终都“共零落”“同埋没”,平等地走向死亡,消逝于历史长河。“东岱”与“北邙”,作为传统认知中灵魂归宿与埋葬之地,“前后魂”“新旧骨”形象地描绘出无数生命在此消逝,新魂旧骨不断更迭,强化生命终结平等、一切皆为虚无的观点,引发读者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复闻药误者,为爱延年术。又有忧死者,为贪政事笔。药误不得老,忧死非因疾”,此句列举现实荒诞。有人痴迷延年术,迷信药物,最终因药致命;有人贪恋政事,忧心忡忡,忧愁至死。“药误不得老”“忧死非因疾”直陈错误追求带来的悲剧,批判人们盲目追逐外物,不懂得权衡利弊,忽视生命真正价值,深刻揭示生命无常并非不合理手段能左右。“谁言人最灵,知得不知失”:以反问的形式,对人类所谓的“灵慧”提出质疑。诗人认为,人们在追求各种事物的过程中,只看到了所得,却忽略了所失去的,尤其是对生命本身的忽视。这一反问引发读者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思考在追求过程中是否真正做到了权衡利弊,珍惜生命。“何如会亲友,饮此杯中物。能沃烦虑消,能陶真性出”,在洞察生命本质与现实乱象后,诗人笔锋一转给出生活主张。“何如”以反问起笔,强调与亲友相聚饮酒的惬意。“能沃烦虑消,能陶真性出”具体阐述饮酒妙处,酒能浇灭心头烦恼,让人们在推杯换盏间忘却忧愁,同时在微醺状态下,得以回归本真,展现真实性情,寻得内心宁静与快乐。“所以刘阮辈,终年醉兀兀”,诗人以刘阮二人入天台山采药,遇仙女沉醉不归的典故收尾。借刘阮的洒脱沉醉,表明自己对这种超脱尘世、潇洒生活的向往,认为面对短暂无常的人生,应如刘阮般,抛开世俗纷扰,享受当下,以豁达姿态拥抱生活。整首诗从对生命短暂的慨叹,到对世人盲目追求的批判,再到提出珍视当下、享受生活的主张,环环相扣,借质朴诗句将深刻人生哲理娓娓道来,展现白居易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与通透心境。
上一篇:唐·白居易《劝酒寄元九》
下一篇:唐·白居易《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