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é
shù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zhòng
shù
dāng
qián
xuān
shù
gāo
fán
zāi
yuǎn
shān
yǐn
méng
lóng
jiān
zhāo
chí
jīn
shǒu
jié
duān
wàn
luò
tóu
shàng
qiān
fēng
lái
miàn
qián
jué
yún
huò
qīng
tiān
yòu
suǒ
niàn
rén
jiǔ
bié
kuǎn
yán
shǐ
yǒu
qīng
fēng
zhì
shāo
jiàn
fēi
niǎo
huán
kāi
huái
怀
dōng
nán
wàng
yuǎn
xīn
liáo
rán
rén
yǒu
piān
hào
néng
liǎng
quán
ài
róu
tiáo
jiàn
qīng
shān

译文

绿树种在我的窗前,高高的树干枝叶茂繁。可惜啊!远处的山川秀色,都被这繁枝茂叶遮得若隐若现。有一天我拿起斧头,亲自把树梢砍断。片片树叶落在头上,座座山峰出现在面前。就像忽然拨开了云雾,豁然开朗,望见了蓝天。又好像和我思念的老友,久别重逢时相互问候,亲切叙谈。从此有清风习习吹来,才看到鸟儿在空中盘旋。我敞开胸怀向东南远望,顿觉心旷神怡,目光辽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爱,万物都不能齐美两全。难道我不爱这窗前的绿树,只不过更爱遥望远处的青山。

逐句剖析

"种树当前轩":绿树种在我的窗前,

# 轩:门窗。,当:对着。

"树高柯叶繁":高高的树干枝叶茂繁。

# 柯:树枝。

"惜哉远山色":可惜啊!远处的山川秀色,

"隐此蒙笼间":都被这繁枝茂叶遮得若隐若现。

# 蒙笼:模糊不清晰的样子。

"一朝持斧斤":有一天我拿起斧头,

# 斧斤:斧头。

"手自截其端":亲自把树梢砍断。

# 端:树枝端。,自:亲自。,手:亲。

"万叶落头上":片片树叶落在头上,

"千峰来面前":座座山峰出现在面前。

"忽似决云雾":就像忽然拨开了云雾,

# 决:分开。

"豁达睹青天":豁然开朗,望见了蓝天。

# 睹:见。,豁达:开阔、开朗。

"又如所念人":又好像和我思念的老友,

"久别一款颜":久别重逢时相互问候,亲切叙谈。

# 款颜:见面问候、叙谈。

"始有清风至":从此有清风习习吹来,

"稍见飞鸟还":才看到鸟儿在空中盘旋。

# 稍:才、方。

"开怀东南望":我敞开胸怀向东南远望,

"目远心辽然":顿觉心旷神怡,目光辽远。

# 辽然:开阔的样子。

"人各有偏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爱,

"物莫能两全":万物都不能齐美两全。

"岂不爱柔条":难道我不爱这窗前的绿树,

"不如见青山":只不过更爱遥望远处的青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截树》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诗人借修剪屋前遮挡视线的高树、终见远方青山的日常生活片段,流露贬谪后的抑郁情怀。枝叶蔽目暗喻因郁结难平导致心胸狭隘,而当砍去障碍物,“千峰来面前”,压抑的情绪得以瞬间舒缓。诗人更由此感悟哲理:世事难以完美,有得必有失,正如诗中所写绿树与青山难以并存。做事如此,人生亦然。贬官使其失去高位,但江州秀丽山水却令其远离朝堂纷争,在精神层面获得解放。这首诗称得上是一首哲理诗,诗人将哲理、景物、情感巧妙融合。先叙述伐树过程及面对自然美景的感触,暗含“理趣”;后点明“物莫能两全”的核心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作于元和十二或十三年(817、818)。时诗人在庐山营建数间草堂,诗中所写便是此地的生活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截树》是唐代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哲理诗。此诗借砍树重现开阔视野的景况,引发对自然与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作写于江州贬谪时期,折射出诗人彼时的心境与体悟。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开篇“种树当前轩,树高柯叶繁”以平易之语描绘窗前绿树的高大茂盛,却隐含遗憾,“惜哉远山色,隐此蒙笼间”,树的葱茏遮蔽了远山,景中已渗透诗人对“望山不得”的怅惘。“一朝持斧斤,手自截其端”转向行动,砍树后“万叶落头上,千峰来面前”,落叶纷扬、群峰显现的画面,暗合诗人“拨云见日”的畅快。“始有清风至,稍见飞鸟还”“开怀东南望,目远心辽然”则以清风、归鸟、辽阔视野等明丽之景,直接烘托出豁然开朗的愉悦。全诗景物皆为情感载体,情感随景物变化流转,浑然一体。比喻:“忽似决云雾,豁达睹青天”以树为喻:砍去树顶后,原本被枝叶遮蔽的视野瞬间开阔,如同冲破云层见到晴空。此喻既写视觉的变化,更喻指心灵的释然——压抑被打破,心境如青天般澄明。化用:“岂不爱柔条,不如见青山。”此处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以“菊”和“南山”为意象表现诗人隐逸精神和超脱尘俗的田园生活,在本诗中“岂不爱柔条”承认对眼前柔美之物的喜爱,但“不如见青山”明确更向往远方的青山。这种递进委婉地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拟人:“惜哉远山色,隐此蒙笼间”一句中,“惜哉”是诗人对远山的共情——远山本应清晰可见,却因树木遮挡而“被迫隐藏”,仿佛山亦有不甘与委屈。这种拟人化的表达,将“树遮山”的现象转化为“遗憾”,暗示诗人对自然和谐的向往。

3. 分段赏析

“种树当前轩,树高柯叶繁。惜哉远山色,隐此蒙笼间。”前两句说诗人所种之树高大繁茂,却也遮蔽了远处山色的美景,给人以遗憾之感。“一朝持斧斤,手自截其端。万叶落头上,千峰来面前。”于是,诗人突然决定砍掉树木的顶端,任万叶飘落头顶,使千峰呈现眼前。此举象征着诗人通过决断与行动,挣脱了某种束缚,获得了开阔的视野与境界。“始有清风至,稍见飞鸟还。”诗人通过与自然的互动,感受到了自由豁达,好像与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心情愉悦。清风徐来,飞鸟归返,他的目光与心胸都变得辽远。“岂不爱柔条,不如见青山。”点明诗人对物我选择的思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和追求,但在物质世界中,难求两全。诗人认为与其眷恋柔弱的枝条,不如欣赏大自然的壮美景色,比如青山。此语暗示其对纯朴自然的追求,以及对物质与精神取舍的思辨。全诗语言简练明快,展现了诗人对自由、开阔与纯朴之美的向往。诗的最后两句,其实是作者在琢磨人和外物该怎么选。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喜好和追求,但在现实里,我们很难什么都能拥有。与其去追那些看起来软绵绵、不实在的东西,不如多看看大自然里壮阔的风景,比如青翠的山。这背后藏着作者的心思:比起追逐浮华的物质,他更向往简单自然的生活;也提醒我们,物质和精神之间,总得学会取舍。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语言简单自然,易于理解,叙事和道理结合紧密,充分体现了白居易诗歌平易近人的特点。从题材上看,这首诗不仅延续了白居易语言通俗的风格,还明显表现出现实主义题材的显著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咏拙》

下一篇:唐·白居易《劝酒寄元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