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当前轩":绿树种在我的窗前,
# 轩:门窗。,当:对着。
"树高柯叶繁":高高的树干枝叶茂繁。
# 柯:树枝。
"惜哉远山色":可惜啊!远处的山川秀色,
"隐此蒙笼间":都被这繁枝茂叶遮得若隐若现。
# 蒙笼:模糊不清晰的样子。
"一朝持斧斤":有一天我拿起斧头,
# 斧斤:斧头。
"手自截其端":亲自把树梢砍断。
# 端:树枝端。,自:亲自。,手:亲。
"万叶落头上":片片树叶落在头上,
"千峰来面前":座座山峰出现在面前。
"忽似决云雾":就像忽然拨开了云雾,
# 决:分开。
"豁达睹青天":豁然开朗,望见了蓝天。
# 睹:见。,豁达:开阔、开朗。
"又如所念人":又好像和我思念的老友,
"久别一款颜":久别重逢时相互问候,亲切叙谈。
# 款颜:见面问候、叙谈。
"始有清风至":从此有清风习习吹来,
"稍见飞鸟还":才看到鸟儿在空中盘旋。
# 稍:才、方。
"开怀东南望":我敞开胸怀向东南远望,
"目远心辽然":顿觉心旷神怡,目光辽远。
# 辽然:开阔的样子。
"人各有偏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爱,
"物莫能两全":万物都不能齐美两全。
"岂不爱柔条":难道我不爱这窗前的绿树,
"不如见青山":只不过更爱遥望远处的青山。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截树》是唐代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哲理诗。此诗借砍树重现开阔视野的景况,引发对自然与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作写于江州贬谪时期,折射出诗人彼时的心境与体悟。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开篇“种树当前轩,树高柯叶繁”以平易之语描绘窗前绿树的高大茂盛,却隐含遗憾,“惜哉远山色,隐此蒙笼间”,树的葱茏遮蔽了远山,景中已渗透诗人对“望山不得”的怅惘。“一朝持斧斤,手自截其端”转向行动,砍树后“万叶落头上,千峰来面前”,落叶纷扬、群峰显现的画面,暗合诗人“拨云见日”的畅快。“始有清风至,稍见飞鸟还”“开怀东南望,目远心辽然”则以清风、归鸟、辽阔视野等明丽之景,直接烘托出豁然开朗的愉悦。全诗景物皆为情感载体,情感随景物变化流转,浑然一体。比喻:“忽似决云雾,豁达睹青天”以树为喻:砍去树顶后,原本被枝叶遮蔽的视野瞬间开阔,如同冲破云层见到晴空。此喻既写视觉的变化,更喻指心灵的释然——压抑被打破,心境如青天般澄明。化用:“岂不爱柔条,不如见青山。”此处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以“菊”和“南山”为意象表现诗人隐逸精神和超脱尘俗的田园生活,在本诗中“岂不爱柔条”承认对眼前柔美之物的喜爱,但“不如见青山”明确更向往远方的青山。这种递进委婉地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拟人:“惜哉远山色,隐此蒙笼间”一句中,“惜哉”是诗人对远山的共情——远山本应清晰可见,却因树木遮挡而“被迫隐藏”,仿佛山亦有不甘与委屈。这种拟人化的表达,将“树遮山”的现象转化为“遗憾”,暗示诗人对自然和谐的向往。
3. 分段赏析
“种树当前轩,树高柯叶繁。惜哉远山色,隐此蒙笼间。”前两句说诗人所种之树高大繁茂,却也遮蔽了远处山色的美景,给人以遗憾之感。“一朝持斧斤,手自截其端。万叶落头上,千峰来面前。”于是,诗人突然决定砍掉树木的顶端,任万叶飘落头顶,使千峰呈现眼前。此举象征着诗人通过决断与行动,挣脱了某种束缚,获得了开阔的视野与境界。“始有清风至,稍见飞鸟还。”诗人通过与自然的互动,感受到了自由豁达,好像与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心情愉悦。清风徐来,飞鸟归返,他的目光与心胸都变得辽远。“岂不爱柔条,不如见青山。”点明诗人对物我选择的思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和追求,但在物质世界中,难求两全。诗人认为与其眷恋柔弱的枝条,不如欣赏大自然的壮美景色,比如青山。此语暗示其对纯朴自然的追求,以及对物质与精神取舍的思辨。全诗语言简练明快,展现了诗人对自由、开阔与纯朴之美的向往。诗的最后两句,其实是作者在琢磨人和外物该怎么选。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喜好和追求,但在现实里,我们很难什么都能拥有。与其去追那些看起来软绵绵、不实在的东西,不如多看看大自然里壮阔的风景,比如青翠的山。这背后藏着作者的心思:比起追逐浮华的物质,他更向往简单自然的生活;也提醒我们,物质和精神之间,总得学会取舍。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语言简单自然,易于理解,叙事和道理结合紧密,充分体现了白居易诗歌平易近人的特点。从题材上看,这首诗不仅延续了白居易语言通俗的风格,还明显表现出现实主义题材的显著特点。
上一篇:唐·白居易《咏拙》
下一篇:唐·白居易《劝酒寄元九》